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文化传播系统工程”项目介绍
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文化传播系统工程”项目介绍
“慈善文化传播系统工程”项目从2012年开始,省慈善协会募集资金2000万元。2014年6月,该项目荣获中华慈善总会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2016年8月,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荣获陕西省民政厅第二届“三秦慈善奖(项目)”。2016年8月,“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荣获省民政厅第二届“三秦慈善奖(项目)”2018年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项目)”。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中华慈善总会《慈善读本》为教材,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以“日行一善”为载体,通过课堂课外相结合的形式,把慈善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与建设文明校园相结合,培育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于奉献、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
一、中小学慈善教育全覆盖
2012年,陕西作为中华慈善总会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暨《慈善读本》宣传推广活动首批试点省份,省慈善协会发放《慈善读本》10000册,在西安、宝鸡等五市的10所中小学进行试点。
2013年,陕西省慈善协会与陕西省教育厅联合下文,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慈善教育项目”。省慈善协会购买《慈善读本》200余万册,赠发到全省的1740所中小学,在全省200多万在校中小学生中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活动。
2014年,陕西省慈善协会与省教育厅联合在全省项目学校开展“日行一善”主题征文活动,从200多万行善日记、作文中征文473篇,评选出一等奖2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40篇。
2015年上半年,陕西省慈善协会联合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文明办、团省委下发文件,将“废旧衣物.一张纸献爱心行动”纳入“千校慈善教育项目”,组织学生们将家中的废旧衣物、废旧书刊、纸张捐交到学校,培养学生们节俭养德、保护环境意识。下半年,陕西省慈善协会在项目学校组织开展了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慈善教育实践演讲比赛活动,评选表彰数千名慈行善举优秀学生。
2016年3月,省慈善协会与省教育厅联合召开全省慈善教育工作会议,对全省中小学学校开展慈善教育作出新的部署要求,中小学每月上一节慈善课,组织一次慈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写一篇善行故事作文,每年举办一次慈善征文评选,开展一次慈善文艺活动,举办一次善行演讲比赛。2018年5月,省慈善协会与教育厅再次召开全省慈善教育推进会。
2015-2016年,项目学校积极组织师生撰写慈行善举心得体会日记、作文,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汇集出版了《幼苗心语》、《善于社会》等九部优秀作文集和学术专著,其中126篇在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杂志刊发;49篇作文收录在中华慈善总会主编出版的《爱育蓓蕾》一书中。
继2016年全省慈善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各市相继召开了推进会,部署中小学校开展“六个一”活动,实现了中小学校慈善教育全覆盖。临渭区连续五年在教育系统开展慈善课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师、学生评选表彰活动,14所慈善教育示范学校为农村学校送慈善课、教学设施和校服价值450万元。安康市857所中小学校均开设了慈善课程,并实施了慈善教育“十百千工程”。岚皋县大道镇九年制学校将慈善文化融入课堂,还创建了150米的 “慈善文化长廊”,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慈善文化。另外,榆林、宝鸡、汉中、延安慈善教育也不断创新,呈现出许多亮点,教育形式生动活泼。陕西慈善教育项目以播撒“善”种子、育德树人为宗旨,采用慈善课堂、主题班会、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征文评选、课外实践等多种形式,用“善”培育学生行为,用“爱”塑造学生心灵。
临渭区的中小学慈善教育一直都走在全省前列。2016年9月,240名城区教师深入到农村中小学开展为期两年支教活动,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全区城乡学校均衡发展。2017年4月,临渭区提出了“四合四联三帮三跟进”的“4433”工作机制,全方位推进教育系统脱贫攻坚。25个城区核心校共投入资金400余万元,为农村学校维修危墙、添置多媒体、购买桌凳、捐赠校服等,使慈善之花开遍全区每个学校。
慈善文化进课堂。各项目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教学计划,每学期最少安排10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懂善、扬善、行善。在慈善文化课堂上,孩子们演唱慈善歌曲、表演慈善小品、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爱心故事。
慈善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各市县区慈善组织和项目学校从立德树人出发,引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的思想品德。榆林市在慈善教育项目中,坚持“四进四结合”,四进是:《慈善读本》进校园,慈善文化进课堂、项目进学校、活动进家庭。四结合是:慈善教育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与文明校园建设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扶贫济困相结合。爱心企业家方光玉设立2000万元“公民道德建设冠名基金”,用于各学校举办“慈善文化进校园”评奖表彰,已有243名“育人好老师”、3702名“美德好学生”、39名“教育有方好家长”受到表彰奖励。
开展“日行一善”实践活动。各项目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日行一善”实践,并利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讲述“日行一善”实践的感悟和体会。西安42中开展了“奉献爱心擦亮西安”活动,每周对西关正街500余米路段进行擦洗,受到过往行人的赞赏。各项目学校还号召学生动员家长参加慈善公益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把慈善文化引向家庭和社区。铜川金谟小学还开展了每天对父母说一句关爱话,每周帮父母做一件事,每月和父母谈一次心活动。宝鸡岐山、渭南临渭、榆林榆阳、西安未央等县区组织学生开展慈善剪纸、慈善绘画、慈善小报、慈善文艺表演、慈善成果展示等活动,营造了慈善文化氛围。安康市石泉城关第一小学李佳、谢飞、刘文宇三位同学,分别将捡到的1000元、500元想方设法交还失主,并谢绝了失主的酬谢费。
育德树人成果丰硕。项目的实施将慈善的种子撒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培育了学生知荣辱、懂感恩、乐奉献、勤俭朴素的思想品质,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教育部门反馈,“慈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后,校风正了,学风浓了,管理顺了,教师更有激情,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在学校尊重老师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关心集体、相互帮助、爱护公物的多了,欺负同学、损坏公物的少了。学生在家主动做家务活。在社会帮扶老人,在公交车上让座位,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洗脚、喂饭,在街道捡拾垃圾。中华慈善总会在陕召开的全国慈善宣传工作会议参观、推广了“陕西慈善教育项目”的经验;《慈善公益报》和《慈善》杂志对此项目进行了深入报道;先后有21个省市和42个县(区)慈善组织及教育系统单位赴陕考察项目开展情况。 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评价说:“陕西的‘慈善教育’为全国做出了榜样,其经验值得推广。”该项目荣获中华慈善总会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二、“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
为了在全省各高校大学生中宣传慈善文化,培育慈善理念,弘扬慈善精神,引导大学生认识慈善、热心慈善、践行慈善,牢固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弱势群体奉献的慈善意识,形成浓厚的慈爱和友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陕西省慈善协会、中共陕西省委高等教育工作委员会、共青团陕西省委员会的倡导支持下,在陕西省45所高校、38支高校慈善志愿者服务队的广泛参与下,陕西省慈善协会联合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自2013年11月开始实施了“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至今已经4年时间,主要开展了慈善征文大赛、慈善项目创意大赛、慈善摄影竞赛等主题实践活动。2018年4月15日,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挂牌成立,开设了全国慈善组织在大学高校设立研究院的先河。
子项目慈善文化大学巡讲活动自2013年启动以来,先后在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进行了50场次的巡回演讲,讲授人员主要有陕西省慈善协会名誉会长陆栋主席、西北大学博导陈国庆等8名教授,巡讲围绕“创新社会管理与加强慈善事业”、“慈善与慈善文化”、“慈善文化与五伦新说”等为主题。
子项目暑期慈善主题实践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先后在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暑期活动60余项。2014年度慈善文化进大学立项9项,2015年度慈善文化进大学暑期实践项目立项14项,2016年度慈善文化进大学暑期主题实践活动共立项36项,其中涉及教育、环保、医疗、文化、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多项内容。
子项目慈善文化沙龙和慈善图书角自2013年启动以来,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大学每两周举办1次慈善文化沙龙,至今慈善文化沙龙共举办80余次,累计参加沙龙的学生人数已逾10000余人次。同时在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建立了慈善图书角,图书和质量累计超过500余册,免费向参与慈善沙龙的学生提供借阅。
子项目慈善与慈善文化学术研讨会自2013年启动以来,先后在西北大学举行慈善文化研讨会3场次。每年举行一次,研讨会主题包括“慈善资本主义”、“儿童慈善保护”、“慈善与社会工作”等,累计受益大学生达300余位。
“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在陕西高校覆盖面广,影响全面,对提升我省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使良善在学校蔚然成风。增强了大学生对慈善的认知,促进大学生在慈善活动中的高度自觉,为我省慈善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另外,省慈善协会还组织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对慈善的基本问题和当前慈善领域的最新课题和热点问题积极研讨,编辑出版了《当代慈善学》、《慈善论》等21部专著。并对当前慈善领域的十一个重大问题设立项目进行课题研究。并开办了每日慈善新闻广播,配合慈善老年大学项目实施创办了老年大学学报、开办了慈善老年大学网站,在网上开设17门老年人课程,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慈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