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首页>专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媒体视角
陕西省出台系列涉老政策措施——在改革发展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陕西省近期密集出台一系列涉老政策措施,既包括《关于推进新时代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勾勒的养老服务体系蓝图,也涵盖前沿技术和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高龄补贴实现“免申即享”、养老机构推行“开门办院”、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等。全省以系统性改革思维构建“老有颐养”保障网络,让养老服务既有政策温度,又具创新动能。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陕西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从突出老年群体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等维度发力,全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明确到2030年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与更优质的服务。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方面,《意见》明确到2030年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以上,10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均至少建成1家认知障碍专业照护机构,全省范围内培育1000个认知症照护专区。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两院共建”和养老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床位“五床联动”。统筹使用一般公共预算资金和政府性基金,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中不低于60%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方面,《意见》要求扎实推进“十百千”工程,力争到2030年培育10个银发经济产业园区、100家连锁化运营养老机构、1000种老年消费品品牌。推动银发经济政策、资金、信息等直达快享,鼓励国有企业拓展银发经济相关业务,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发展,积极引入外地优质企业。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方面,《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到2030年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超过90%。深入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布局完善适老化服务场景和服务网络。不断拓宽老年教育与社会参与渠道,鼓励各类老年教育机构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免费或低收费服务。持续推进“三秦银龄行动”,支持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
优化高龄补贴发放流程
今年以来,陕西省民政厅通过信息化、智能化、透明化举措,持续优化高龄补贴发放流程,提升申领便捷度与精准度。截至目前,全省已发放高龄补贴11.84亿元,惠及404万老年人,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45.5%。
加强信息化建设,让申领“零跑腿”。村(社区)依托“智慧民政”一体化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办理高龄补贴,老年人只需提供身份证和户口簿,系统直接提取其信息并自动留存有关申请要件。老年人也可通过“陕西民政”微信公众号线上申请,系统自动核验信息。2025年1至6月,线上自助申请达65540人,较2024年同期增长25.8%。同时,重构高龄补贴发放流程,探索“免申即享”服务。由民政部门梳理老年人数据共享清单,与人社、公安、财政、卫健等部门实现数据实时对接、互联互通,主动识别符合条件的老年群体,无需个人申请即可纳入补助范围,实现“政策找人”。
智能化数据核对,让发放“零差错”。加强信息互认,民政、人社等部门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合并“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复审”和“养老待遇领取”认证信息,实现“一次认证、多点互联”,老年人仅需完成1次认证即可通过两项待遇资格核验。今年已复审368.8万人,占比94.48%。定期比对户籍、人口死亡、社保发放等数据,及时掌握高龄老人信息动态变化情况,推动发放工作从“人盯人”向“数据管”转型。2025年1至6月,及时停发5056名死亡和失联人员的高龄补贴。
透明化规范管理,让监管“零风险”。规范“村(社区)申报、乡镇(街道)审批”流程,推行“资料一次性告知、审核限时办结”服务,在政务服务平台公开补贴标准、发放名单,接受社会监督。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宣传高龄补贴申领指南,在社区公示栏、老年活动中心张贴公告,并组织网格员入户讲解政策。运用“线上数据碰撞+线下交叉检查”手段,构建起覆盖申领、审核、发放、退出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促进养老机构“开门办院”
陕西省民政厅近日印发通知,在全省探索开展养老机构“开门办院”工作,通过社会参与、双向互动、院门开放、阳光监督等举措,让养老机构从“封闭管理”走向“开放共享”,为老年人提供更具温度与活力的养老服务。
通知要求,到2025年底,承担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及“五床联动”试点的县(区),需实现辖区内养老机构全部“开门办院”。养老机构须具备依法登记备案、连续运营一年以上、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及消防审验达标等基础条件,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还需实行分账管理,确保规范运营。
“开门办院”并非简单打开物理大门,而是通过系统性举措打破养老服务的“围墙”。通知明确了以下四大核心任务:
社会参与聚合力。养老机构将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护专家、心理师、文艺工作者等走进机构,开展知识宣讲、养生指导及文娱活动;常态化组织退休人员、社区居民参观考察,直观展示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护理等级,增进社会对养老机构的理解与信任。
双向互动促融合。支持机构管理人员和护理员“走出去”参加学习培训,鼓励健康老人参与“春秋游”、户外劳动等社会活动。此外,机构服务人员将深入村、社区举办养老护理讲座,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活动。
院门开放暖人心。在法律责任可控前提下,通过签订责任书、配备可穿戴设备,为自理老人设定每日适当出行时间。家属“刷脸入院”探视老人,放宽时间限制。各县(区)还将设立“公众接待日”“媒体开放日”,邀请社会老人及家属体验机构生活。
阳光监督强保障。建立投诉举报和诚信档案制度,对欺老虐老、安全事故、违规套取资金等行为严肃处理,甚至取消政府购买服务资格。依托“智慧民政”系统实现老年人活动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
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试点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民政厅近日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此次试点为期三年,聚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缓解家庭养老压力等核心目标,通过研用结合推动智能养老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落地应用。
试点工作遵循“政府引导、需求牵引、分步实施、持续迭代”原则,重点推进三大任务。一是结对攻关,针对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场景中失能失智照护、情感陪护、健康促进等需求,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养老服务机构组成联合体,定向突破机器人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上的短板。二是场景应用验证,居家养老机器人需完成不少于200户家庭、200台(套)设备的应用验证;社区和机构类机器人需覆盖20个社区或养老机构,且应用周期不少于6个月,通过实际使用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三是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研制单位与应用单位联合制定智能养老机器人产品标准,聚焦安全性、适老化、经济性等评价维度,构建覆盖产品研发、应用服务的全流程标准规范。
此次试点申报以联合体为单位,要求申报主体为陕西省内独立法人,具备相关产品或解决方案基础,且三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及安全环保事故。试点成果将通过国家部委官网、“机器人+”供需对接平台等渠道推广,并有望纳入以旧换新、消费补贴范围。对技术领先、解决实际痛点的项目,将统筹政策资源予以支持。
智慧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设计将精准匹配养老核心痛点。居家场景中,移位助行机器人可帮助失能老人在室内外移动,智能护理床能实现二便护理、翻身辅助等功能,情感陪护机器人通过方言识别、视频通话等功能缓解老人孤独感;社区场景将引入多功能洗浴机器人、认知训练系统,提升公共养老服务效能;养老机构则可借助移乘转运机器人、康复训练设备,弥补人力缺口并提高照护专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