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综述
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近年来,延安军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论述指示精神,按照“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为载体,不断创新和完善双拥工作运行机制,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实现了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打造双拥创建知名度
延安市充分发挥延安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延安精神教育三大教育基地的优势,把革命旧址、烈士纪念场所作为不挂牌的“党校”,广泛开展双拥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众多的优势,组织“三老”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新建成的延安八一敬老院,累计为社会各界作报告30余场次,已成为全省闻名的红色教育的新基地。
同时,充分发挥传媒的宣传作用,在报刊、电视、网站等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军民团结的社会风尚。在繁华的街道设立了双拥宣传灯箱、专栏。在车站、停车场、商场、医院、旅游景点等都设立了“军车免费”“军人优先”“军人免费”等服务窗口。
提升双拥创建凝聚力
延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大计,及时研究解决部队训练演习、国防教育、后勤保障等重大问题。在部队训练用地、营房建设等方面现场办公,依法优先审批,并对部分项目给予费用减免。
延安市加大科技、文化拥军力度。近几年来,市、县(区)两级为驻延部队建立了15个军营图书室,举办了12期电脑培训班,培养了320名技术人才,为部队圆满完成战备训练、科技练兵等各项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县区充分发挥民间特有文化资源优势,组织民间艺术团、曲艺馆等,深入部队开展文艺汇演活动。5年来,全市为驻延部队共送去了76场文艺节目,既丰富了部队文化生活,又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
保证双拥创建行动力
重点优抚对象“三难”得到妥善解决。在解决看病难方面,将全市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实行医疗救助结算“一站式”服务,通过门诊救助、住院救助、特别救助、即时结算等几个环节进行医疗救助及优待,大大缓解了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在解决住房难方面,市、县区两级采取政府补贴、社会捐助、个人筹集的办法,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荣军新居”工程,结合“减灾工程”“新农村建设”,使优抚对象的住房达到了“一有两无”(有住房、无危房、无漏房)标准。在解决生活难方面,市、县(区)两级发动社会各界开展优抚对象“一助一”“多助一”的帮扶活动,从生活救助、产业扶持、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帮扶,从根本上解决了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问题。
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全面落实。5年来,先后安置军队转业干部54人,自主择业4人,转业干部安置满意率达到100%。2014年全市共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共145人,95%以上退役士兵被安置在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安置就业率达到了100%。同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补助金全面落实。
随军家属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全市的随军家属安置就业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过协商调动安置、市场化安置、货币安置、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保障随军家属落户延安后的首次就业安置,安置率达到了100%。
此外,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等工作也全面落实完成。
为双拥创建注入新活力
“双拥在基层”活动蓬勃开展。全市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爱国拥军的活动中来,使“双拥在基层”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近年来,全市涌现出了一批热心爱国拥军的先进企业和人物。全市各县区军民共建单位踊跃地参与到“双拥在基层”的大潮中来,共举办各类拥军活动300多场次。
军民共建活动硕果累累。一是业务对口共建不断深入。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从1992年与第四军医大学开展军民共建以来,近几年来又先后和解放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分别建立了帮建协作关系。通过共建活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开展新业务400余项、引进新技术300余项,许多技术项目都填补了本院乃至陕北地区的空白,目前该院已跻身于陕西省四强医院行列。
“为民”凸显部队宗旨意识
驻延部队广大官兵发扬拥政爱民优良传统,为维护当地社会稳定、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扶贫助教活动中彰显真情,按照省军区“一部一校”帮扶活动的统一安排部署,为帮扶学校捐款数十万元,捐赠图书上万册,新建校舍107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勇挑重担,驻地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累计投工投劳8000多人次,植树5110亩;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优势,新建果园1300亩,整修房屋307间,整修村级公路85公里,改善了帮扶村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履职尽责,在处置突发事件、打击违法犯罪等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抢险救灾中争当先锋,特别是2013年7月份,延安市遭受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驻延部队把灾区当战场,先后出动官兵300多批次、2535人次,排除险情险段104处,用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堤坝,彰显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英雄本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