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引入社会力量为社区居民筑起安全“防火墙”
今年7月,潼关县桐峪镇桐峪社区干部在日常巡逻时,发现秦岭南山小峪有轻微的白烟升腾。根据经验,他们判断一定出现了火情,遂立即通知社区5个应急抢险服务队从各自的村出发,半小时后到达现场,同时,周边另一个社区、两个村委会、桐峪镇政府的4支应急抢险服务队也自发前往火灾现场,经过2小时的奋战,终于将火扑灭。此次灾情应对,充分体现了渭南市社会力量在减灾救灾中的巨大作用。
渭南市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自2012年在临渭区开始试点,2015年正式扩大到全市范围,现已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个,省、市级示范社区18个。今年参与创建的社区共15个,被省减灾委、省民政厅命名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其中,5个社区被推荐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渭南市、县、街道三级政府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思想重视、指导到位,并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在场地、设施、资金、人力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为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该市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单位都能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更具特色。澄城县郭家庄社区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速报系统的作用,对辖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保障;蒲城县荆姚中心社区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纳入住房、财产保险机制,通过社会保险达到减灾救助目的;临渭区朝阳社区、东风社区组织辖区“红袖章”在职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共驻共建,利用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进行各种防灾减灾、环境卫生治理等宣传;大荔县东大社区组织和动员辖区内行政单位参与消防、抗震等宣传演练,对脆弱人群实行“二帮一”救助活动,实现共驻共建;蒲城县古镇社区依托平安社区、文明社区、星级党支部等示范创建活动,推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合阳县天怡园社区从辖区内首个大型安居工程——天怡园小区入手,通过科普示范小区、防震减灾示范小区创建,由点及面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该市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中,区分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采取三种创建模式。在以澄城县郭家庄社区、潼关县桐峪镇桐峪社区为代表的农村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中,民政、气象、水利、地震、农业多部门通力协作,突出以科技手段服务农民生活、服务农业生产的特色。在以蒲城县古镇社区、临渭区新民社区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中,利用社区微信平台和远程教育等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借力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益民、平安和谐、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6+X”等各类示范创建工作,突出网格化管理、一厅式服务等特色。在以合阳县天怡园社区为代表的城市安居小区和澄城县矿务局社区为代表的板块性社区综合减灾社区创建中,充分利用辖区单位及小区物业公司人员、装备、场地优势,开展减灾防灾活动;以小区创建为先,由点及面带动社区创建工作。
目前,渭南市在社会力量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减灾备灾方面,协助社区做好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做好灾情预防排查、灾害应急准备等工作;为社区提供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协助做好应急物资供应,组建应急医疗救护点;参与组建社区防灾减灾志愿服务队,并协助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救援知识技能培训。临渭区新民社区,在今年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中积极动员辖区内的派出所、消防支队、社区卫生服务站、各居民小组联合组建灾害信息员队伍、应急抢险和疏散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建立微型消防站,配备有灭火、破拆、通信等器材装备,集防火、灭火和处置突发事件等多种职能于一体,为居民群众牢牢筑起一道安全“防火墙”。
在宣传教育方面,参与面向社区、社会公众尤其是在中小学校、工矿企业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在今年的“5·12”宣传周活动中,渭南市民政、地震、气象等17个机关单位,市红十字会、市志愿者协会等十几家单位和社会组织近300人及150名志愿者参与了面向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活动现场,除悬挂横幅、陈列宣传展板、发放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资料、提供咨询服务外,各单位和社会组织还为现场群众模拟示范了多种形式的灾害隐患特点及预防方法。
在应急演练方面,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救灾应急演练,着力提升基层单位、城乡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和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技能。经开区渭阳社区在今年的“5·12”宣传活动中,在社会事业局的协助下,联合辖区内的龙背镇卫生院、经开区管委会、经开公安分局等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灾害应对方面,该市联合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在每年汛期到来前,做好应急值守安排,气象、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实现第一时间获取气象信息和灾害预警信息,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至社区。组建社区防灾减灾应急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应急救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