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民政:市县联动为包村扶贫村民增收出实招
端午节前的一场急雨,给原本忙碌的“三夏”又添了几丝烦乱。田野间,收割油菜的群众纷纷回家躲雨。雨下个不停,队员一手撑着伞,一手拿着包裹严实的《贫困户精准帮扶纪实资料册》,走在泥泞的小道上,雨水、泥水打湿了鞋裤,手中的资料却完好无损……战斗在佛坪县大河坝镇谭家河村的这支扶贫工作队是来自汉中市民政局、佛坪县民政局的一群民政干部。扶贫路上,他们创新思路、精准施策,助力谭家河村早日脱贫。
汉中市民政局、佛坪县民政局自2014年1月与谭家河村结成帮扶对子以来,两级民政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村扶贫,通过扎实有力地走访农户、宣传政策和数据分析,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一户、致贫原因准确无误、帮扶措施有的放矢,为村民增收致富出实招、献良策,助推谭家河村步入脱贫致富快车道。
来了扶贫队,好日子有了盼头
盛夏的谭家河村青山环抱、生机盎然,沿着蜿蜒的通村公路,伴着路边具有诗意的猕猴桃园,整洁亮丽的村庄映入眼帘。葡萄藤下纳凉的老人端着茶水杯不由赞叹道:“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来了驻村扶贫队,好日子有了盼头。”
市、县民政局领导班子先后十余次到村实地调研,结合村情制订《谭家河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驻村工作队帮扶工作计划》,采取“一户一策”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式扶贫方式,帮助谭家河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市民政系统职工利用节假日组织到谭家河村开展慰问、义诊、健康宣传、慰问留守儿童、义务栽种花草等扶贫活动十余场次。
5月16日,市民政局局长张正荣带领班子成员来到谭家河村督导调研包村扶贫工作。在村“两委”座谈会上,通过深刻剖析、认真讨论,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造血”力度最大的举措——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大力发展中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并安排筹资3万元为全村30户贫困户缴纳村互助资金协会会费,购买农业产业发展保险,通过助保贷为村新经济组织筹集产业发展启动资金。市民政局作为佛坪县的联县包村扶贫组长单位,必须扎实推进精准帮扶工作,力争将谭家河村的包村扶贫打造成样板。
一张明白卡,贫困情况一目了然
“周万洪,谭家河村一组村民,男,52岁,下肢瘫痪二级残疾、冠心病,不能正常劳作。妻子林增彦,45岁,身体一般。父亲林约全,71岁,白内障视力极差影响正常生活。母亲王长秀,69岁,白内障、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女儿周敏,21岁,在陕西理工大学读书。家庭人均年收入为3488元,砖混自建住房120平方米,耕地面积6.1亩。妻子缺技术,低保户。(脱贫措施:产业扶持,1.扶贫互助合作社,养蜂12箱;2.凤凰湖农业合作社,猕猴桃3亩;3.养猪2头。就业扶持,高家梁五保供养点公益性岗位,林曾彦1人。健康扶持,1.健康体检;2.合作医疗;3.大病救助王长秀1人。教育扶持,周敏1人,本科。其他扶持,养老金林约全、王长秀2人,每月200元;高龄补贴林约全1人,每季度150元;残疾补贴周万洪1人,每月140元)”……
翻开市、县民政局驻村工作队队员记录的一张张《谭家河村贫困户入户走访情况明细台账》,村里每名贫困户的情况都一目了然,核查之实、记录之细令人赞叹。
在精准识别环节,工作队按照“一户一单”思路,设计涵盖文字表述、表格记录和每户五张照片的《贫困户脱贫帮扶明白卡》,详细登记贫困户家庭成员信息、联系方式、受教育情况、健康状况、务工及收入情况,个人特长、享受社会保障,家庭田地、房屋、产业帮扶措施以及致贫原因分析等,用硬卡纸打印后,给明白卡配上贫困户家庭以及市县镇帮扶人员合照照片。一张明白卡,即可对贫困户的情况一目了然,找准病因制定契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产业帮扶效果,群众最有发言权
驻村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和农户座谈、谈前景、谈措施,用心引导,争取政策扶持,帮群众打消顾虑,成立谭家河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并下设中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两支服务队,规范建立理事会、监事会,健全管理制度,实现全村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形成“合作社+产业+贫困户”模式,盘活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难、资金筹集难等问题,让贫困户成为合作社的自然人股东,动员村里能人进行中蜂代养,按照2∶3∶5(二成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公益开支;三成归代养户所有,用于人员工资、技术培训、产业发展等;五成归贫困户所有)进行收益分红。目前全村贫困户共拥有500余箱蜂,可实现收益15万元。充分利用1.7万亩山林资源,由技术过硬的贫困户,带动全村贫困户新发展天麻4000余平方米,并对已栽植的1万平方米猪苓规范管理,对800亩山茱萸垦抚管理,流转43亩土地种植五味子等中药材,将其利润归合作社所有,按比例给贫困户分红,实现贫困户增收。
产业扶贫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30多岁的康煜杰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可如今,他却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我现在是谭家河村扶贫合作社中蜂养殖服务队带头人,驻村工作队带我多次外出学习考察,还专门联系农业部门养蜂专家多次给予我指导,目前我自己有50箱蜂,加上帮贫困户代养的一共有200多箱,我一定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康煜杰说:“现在村里可以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多,我还指望着将养蜂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将来好用钱娶媳妇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