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新民社区高标准打造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渭南市临渭区新民社区高标准打造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时间: 2017-08-31 16:5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渭南市临渭区新民社区成立于2001年10月,是经社区规划调整后新组建的一个社区。近年来,该社区坚持把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结合,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到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将综合减灾工作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围绕“减灾从社区做起”这一主题,加强沟通协调,调动社会力量,共同搭建起“小社区”防灾减灾的“大平台”。   汇聚各方力量   织牢社区防灾减灾网络   为扎实开展综合减灾工作,新民社区首先从提高思想认识和健全组织机构入手,及时和派出所、消防支队、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各居民小组联合,组建社区综合减灾协调小组,健全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完善综合减灾工作机制,为综合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将创建活动纳入社区年度工作计划,多次会商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明确综合减灾协调小组的工作职能,制订了社区减灾计划,明确了减灾目标,将减灾计划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从组织领导上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社区以居民小区为单位,借助每个小区的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成立了以单位物业、居民组长和小区楼长为骨干的应急救灾工作网络和减灾应急救援队,根据各自特长,组建了党员义工服务队、治安巡逻服务队、环境保洁服务队、邻里互助服务队、文化宣传服务队、医疗保健服务队6支减灾志愿服务队。这些队伍在做好灾情排查预防信息上报工作的同时,还协助社区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工作。此外,在灾害紧急情况时,社区对老人、孕妇、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实施分类管理,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建立以领导小组为核心、社会力量参与的防灾减灾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加强协调沟通   搭好高标准硬件平台   新民社区立足高标准,在有限的条件下,多方面搭建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平台。设立了防灾减灾办公室、会议室、宣教中心、图书室和老年活动室,制作了减灾宣传栏10个,在楼道设置了安全出口标识牌,建设面积4500平方米的避难场所。整合辖区单位资源,在社区广场、小学等地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并在显眼位置设置安全应急标识5个。协调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等辖区周边多个医疗机构,设立应急医疗救护点。协调市消防支队,在社区服务站设立微型消防站,配备消防器材箱,储备有灭火器、消防沙、消防铲等灭火器械,应急救生灯、救生衣、喊话器、消防过滤式自救呼吸器、安全帽、雨衣鞋套、手电筒等救灾物资,确保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与辖区两处大型超市签订应急物资供应协议,以保证灾害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方便面、饮用水等生活类救助物资。   此外,该社区还要求辖区所有单位和物业小区在办公区域和住宅楼道内,按照防灾减灾相关要求设置;对辖区内建筑工地、干货店、烟花爆竹店、废品收购站等安全生产重点单位,严格要求按相关安全制度进行规范操作,并将应急呼救电话张贴在各楼宇中,以方便居民及时求助。   加强宣传教育   全面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结合社区点多、面广、线长,居民比较集中的实际情况,新民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制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重点突出辖区灾害特点、分布区域、脆弱人群、灾害预警、灾情信息传递、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等环节。为了使应急救助预案切实可行,社区协调消防、地震、教育等相关部门,分片组织辖区单位和部分社区居民,分别进行了两次消防和地震应急演练。通过小范围多层面的演练,使居民群众掌握了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等逃生技能及中毒、烧伤等灾害应对的知识与技术,检验了社区防灾减灾队伍的应急能力,提升了辖区居民的防灾减灾参与意识。   为了促进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向辖区各单位和居民群众下发了《自然灾害与减灾600问答》《避灾自救手册》《市民公共安全应急》等减灾科技书籍,通过社区微信平台、网站进行大量宣传。根据灾情多发易发的季节性特点,不定期举办防灾减灾专题知识讲座,开展日常灾害预防教育。通过上街宣传、出黑板报、开辟科普专栏、召开座谈会、文艺演出等手段,普及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增强社区居民的应急意识,提高居民群众避灾自救能力,社区居民积极主动地为社区减灾工作献计献策,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创新工作方法   打造自身防灾减灾特色   为了加大防灾减灾网络宣传力度,新民社区推出防灾减灾微信公众平台。社区民众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可便捷地浏览各种防灾减灾知识及相关政策信息,主要包括地震、火灾、洪涝、雷电等各类自然灾害基础知识、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技能、灾害应急管理相关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实现了文字、图片、语音全方位沟通、互动。   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自然灾害预防和救助,使居民更加明晰辖区内的各类灾害风险,社区组建了由社区干部、居民、志愿者、灾害信息员为成员的“灾害风险评估小组”,邀请民政、地震、水利等相关部门专家,深入各居民小区,实地调查研究,共同对社区进行全面的灾害风险评估,列出了社区灾害危险隐患清单,绘制风险地图。在绘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时,根据辖区的实际地理情况以及居民分布情况,把辖区分成四个大块,每个大块里再细化各个家属院、小区、居民区、学校、单位等若干小块,每一小块又区分为危险源、易出现灾害险情的重要区域、脆弱性区域、安全场所等不同灾害类别,用不同颜色、不同标识分别标注出来。对辖区的3个临时安置点,专门用放大了的标识标出来,在社区应急疏散路径图上,详细标注了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功能平面图、可安置人数、负责人、行走路线、附近的应急救护点、应急物资供应点、安全通道、疏散过程中的潜在隐患点等情况,并将两幅图张贴在社区公共位置,指定专人负责向居民讲解。   该社区以微社区微型消防站为载体,开展防灾救灾实地演练。聘请市消防支队的专业人员到社区面对面给居民讲解火灾的应对方式和自救与互救知识,手把手传授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同时,依托防灾减灾专刊、宣传资料,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活动,使辖区居民、社会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