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民政不忘初心密织民生保障网纪实
民生无小事,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灾害救助到最低生活保障,民政与民生密不可分。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深刻阐述,是十九大报告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做好新时期的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以来,西安市民政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坚守“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政策导向,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举全市之力精心密织兜牢民生网。一串串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的扎实足迹,传递着幸福温暖正能量,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救助多样化、保障普惠化、服务优质化”的新道路。
构建“1+N”救助体系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务实,这比发多少文件、讲多少漂亮话都管用,都有意义。”西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碧辉这样说。
在临潼区穆寨街办姚坡村,笔者见到了72岁的低保贫困户姚志文。
姚志文患有高血压,妻子张玉芳视力残疾,儿子姚永峰失踪未归,家里全靠儿媳孙利娃撑着,孙女、孙子都在上学。
2015年起,姚志文一家每月领取低保金1565元,再加上退伍军人补贴、养老金、老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每个月有2850元的生活保障。
除此之外,读高三的孙女姚锦锦获得2000元的生活困难补贴,孙子姚锦旗获得午餐补助1000元。
西安市民政局还出资帮助姚志文一家发展养鸡产业,修缮、新建房屋,为孙利娃申请妇女救助金8000元。
2017年,西安市通过全面落实“一揽子”惠民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了“1+N”社会救助体系。
“1”即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N”即包括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教育资助制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制度、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渐退帮扶制度、分类施保制度等,基本健全完善了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
其中,残疾人两项补贴、寒门学子教育资助,高龄老人生活保健补贴等做法,走在了全省前面。
西安市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一至三级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及其他困难残疾人给予生活补贴,预计全年将为40054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2953万元;将为36564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4132万元。
为了助力寒门学子,西安市将农村在册贫困户纳入教育资助范围,对在校高中生和应届大学生,给予2000元到7000元不等的资助。2017年共计资助1736人,支出785.8万元。
为了让高龄老人获得更多温暖,西安市对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50元至360元的保健补贴,2017年,全市享受高龄补贴老人59.5万人,发放高龄补贴4.76亿元。
西安市广大民政干部扑下身子,时刻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手里,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个都不能掉队。
密织民生兜底网络 让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
与其他行业相比,民政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民政是做人的工作,有未成年人,也有老年人;有健全人,也有残疾人;有最可爱的群体,更有贫困弱势群体。一个人从出生、上学、成家、养老,都离不开民政。
今年来,西安市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高标准推进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提高补贴额度,同时坚持“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不断扩大救助范围,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7月1日起,西安市提高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由每月200元提高到260元,五保对象由300元提高到390元。
从10月1日起,西安市城市低保由每月590元提高到640元,农村低保由每月300元提高到400元,两项均位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截至三季度末,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99万户3.26万人,发放保障金1.824亿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34万户6.7万人,发放保障金1.97亿元;全市共有农村特困供养人员5556户5620人,发放供养金3350.7万元,供养标准位列全省各设区市首位。
为了实现民政兜底保障工作精准发力,西安市扎实推进城乡低保精准识别、精准施保,单列特殊人群,实行分类施保,实现了从“户”到“人”的转变,低保准确率达到了98.7%。
西安市出台专门文件,将重度残疾人、离婚丧偶无房困难人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村老人等纳入救助保障范围,为城乡低保对象等六类60周岁以上老人,由政府补贴购买保险,全市受益老人24万。低保家庭中的8类重点救助对象享受分类施保政策,按当地低保标准的20%-100%增发保障金。
26岁的夏晶晶,是周至县马召镇辛口村人。今年2月,夏晶晶因肺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经县医院抢救后转入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
得知情况后,西安市民政局主动上门,先救助后办手续,给予10000元临时救助,随后将夏晶晶纳入低保范围。肺移植手术花费90余万元,报销了69万元,其中民政医疗救助15万元。在后期的恢复治疗中,民政部门继续为她提供救助。
夏晶晶一家人的心情溢于言表:“民政干部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要不是他们雪中送炭,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西安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围绕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问题,西安市民政局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完善“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从7月1日起,西安市农村低保金实行按月发放,对新申请低保等救助的困难群众,随时受理、及时审批,进一步织密织牢了社会兜底保障网络。
全力打造品质民政 让群众生活更有幸福感
今年来,西安市委两次对全市社会救助公开公示工作作出批示,要求上门宣传、主动服务,务求实现三公开。
西安市民政局打出“五行拳”,积极响应严格落实。一是开展“大走访”。重点排查有无错保、漏保,有无人情保、关系保,有无政策遗漏,逐村逐户、不漏一人。二是营造“大舆论”。组织干部进村入户,把政策送到群众身边,今年发放宣传册63万份,在救助对象家中张贴民政惠民政策发放金额明白卡,培训基层干部523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惠民政策知晓率。三是推进“三公开”。全市1824个行政村设置了公示栏,对审批审核过程和救助对象名单进行长期公示,还公布了三级投诉举报电话。四是行政效能革命。优化办事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镇街一级有了更多自主权,全市镇街一级服务大厅实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模式,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五是健全督查督导考核。西安市民政局制定出台了《社会救助工作督查考核办法》,将日常督查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重大问题进行追责。
面对取得的成绩,西安市民政局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晒太阳,他们知道,在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事要做。
对于下一步工作,西安市民政局初步形成了工作思路:一是做好提标扩面工作,进一步强化保障力度,扩大保障范围。二是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三是做好各项惠民政策宣讲、培训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四是扎实做好献爱心、送温暖慰问活动,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欢乐祥和过好春节。
王碧辉表示,我们民政人要进一步深化“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牢记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初心,坚持把兜底保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把破解“养老难”作为提升之要、坚决把优抚安置作为稳定之基,以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优质化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品质民政”,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