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临渭区民政局用『心』帮扶助脱贫

渭南市临渭区民政局用『心』帮扶助脱贫

时间: 2018-03-05 14:47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2017年以来,渭南市临渭区民政局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以贫困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夯实责任、创新思路、完善措施、精准施策、用“心”帮扶,包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健全机制 让干部立下决心   “走亲戚去?”“可不,东西都准备好了。”每到周四,在临渭区民政局的办公楼里,这是大家碰面的打招呼方式。   2017年初,按照临渭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区民政局及时调整充实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选好配强驻村工作队,并研究制订民政系统包联帮扶工作方案和考核管理办法,制订《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开展“为民爱民”活动的实施方案》,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补充和完善“一对一”帮扶机制,确保每一户贫困家庭都有一名干部负责包联。通过悬挂结亲帮扶连心牌和连心卡,让干部与包联群众结为亲戚,并要求包联干部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加强与贫困家庭的日常联系,随时掌握他们家庭情况和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工作取得成效。   该局还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督导组,由局纪工委书记担任组长,切实加强对包联帮扶工作的检查督导,并加大“三项机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应用力度,充分发挥“能者上、错者容、庸者下”的用人导向,鼓励干部创新开展帮扶工作。通过明晰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考核、落实用人机制等手段,既为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又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立志帮助帮扶对象脱贫的决心。   真情帮扶 让群众倍感暖心   “叔、婶,今天家里没啥事的话,咱去城里把婶上次住院的合作医疗报销手续办了,再去给咱分配的易地搬迁房转转。”区民政局优安股股长邓超一边帮包联户张明哲夫妇打扫院子,一边说道。“能成,听我娃安排。”老两口高兴地回答。   70多岁的张明哲老人是龙泉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两口日子过得相当紧张。一个月前,老伴住了一次医院,出院后未办理合作医疗报销手续。张明哲老人无意中反映的这个情况,被邓超记在了心里。访亲戚当天,邓超就带老人到区合作医疗经办中心,跑前忙后地帮老人办完了手续,随后又带老人去看了向阳安置小区里的新房。   在包联扶贫的路上,在临渭区像邓超这样的民政干部比比皆是。   2017年,临渭区民政局牢固树立和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积极开展问需解困、送政策、送温暖、庭院清洁等活动。全年通过各类渠道帮助贫困家庭落实产业发展资金16.2万元,为9名贫困家庭学生落实教育扶持资金1.4万元,为27名贫困群众协调落实健康扶贫资金11.5万元,为15人联系安排工作岗位,协调资金7.2万元帮助5户贫困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为12户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落实易地搬迁政策,帮助21名贫困群众办理或升级残疾人证并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花椒树苗7000余株、化肥1.5吨,组织开展技能培训4次……   这一系列帮困脱贫的举动,用行动诠释了“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誓言,让群众感受到民政人炽热的“为民爱民”之心。   发展产业 让脱贫充满信心   “感谢民政局给我们这些贫困户办的实事,现在国家的政策就是好!跟着党走,我脱贫的信心更大了!”领到股权分红款的李木锁高兴地说。2017年12月21日,区民政局在龙泉寺村村部召开贫困户产业入股分红仪式,该村第一批参股生猪养殖场的24户建档立卡户,每户领到900元的首次分红款。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局明思路、强措施、抓行动,为包联村量身打造产业发展之路。在深入走访调研后发现,该村缺乏主导产业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为此,区民政局先后投资60万元,按照“多方筹措、集中建设、统一管理、群众受益”的思路,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合作的模式,坚持“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的原则,建成年出栏量1400头的龙泉寺村生猪养殖场,贫困户按股分红收益,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三轮驱动”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该局还安排驻村工作队、包联村书记及村民代表深入华州区考察大棚韭菜种植项目,确立项目发展规划,目前第一期15亩土地流转工作已完毕,土地平整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进入尾声。此外,该局还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为包联村确立了茶菊种植产业项目,计划流转50亩土地用于发展集体产业茶菊种植基地。   随着产业项目的不断丰富和建设,困难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心和自觉性能动性也在不断增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