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兜底保障落实“三精准”
为了准确掌握兜底保障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合阳县兜底脱贫工作以落实精准对象、精准管理和精准救助“三精准”为保障,以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应养尽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目标为落脚点,全面提高兜底保障能力。截至2017年底,该县农村低保每人每年2356元,比2016年增加645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每人每年5689元;临时救助人均发放2000元,比2016年增加589元;医疗救助人均补助7388元,比2016年增加2782元。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精准识别不让一人掉队
一户不漏,实行三核。2017年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完成后,合阳县按照低保“十五不纳入”要求,对扶贫系统中的低保户全部入户核查、核实和核对,并以镇为单位建成影像档案5520份,实现了全县低保户底子清、情况明,夯实了“兜底保障一批”的基础。通过车管、房产等信息比对,低保认定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全县低保对象精准率达98%。
加强衔接,提高融合率。合阳县着力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衔接,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农村低保对象动态数据更新中,要求扶贫、民政部门指导乡镇(街道)共同开展入户调查、共同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和张榜公示、共同组织开展审核,不断加深低保与扶贫融合。
比对纠错,提高准确率。针对国家审计、省市交叉审计反馈的问题,该县及时针对存在的身份证有误、户主信息不一致、人数不符、户属性有误等差异,指导各乡镇(街道)调整、纠正。对不在建档立卡贫困系统而享受低保的家庭,逐户核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系统数据与实际享受对象一致。
三方调查,提高精准度。2017年,合阳县社会救助对象入户调查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由第三方机构开展。通过这一方式,该县及时掌握了兜底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使低保对象认定更加精准、低保档案资料更加健全、各项数据信息更加准确。
精准管理让低保阳光透明
推行“挂牌发卡”。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公示制度,在农村低保贫困户中推行“两牌一卡”制度,在每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或村委会固定位置悬挂“低保贫困户公示牌”,在低保贫困户大门口钉挂“低保贫困户”标识牌,每户发放“低保明白卡”,让低保对象知晓自己享受的政策情况,促进了低保工作的阳光透明,调动了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实现“精准管理”。合阳县农村低保档案管理实行信息资料调查核实精准、汇集录入精准、档案备份精准、低保政策落实精准、低保对象救助精准“五精准”。并建成标准化低保密集档案室,引进智能化管理软件,即点即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建立低保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家庭经济收入核对系统,具备信息管理、查询、动态管理和县镇联网四大功能,实现了纸质管理信息、系统查询信息和柜体案卷目录“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加强“特护管理”。合阳县中心敬老院为了满足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需求,加快护理设施改造步伐,设立特殊护理专区,包括10个特护室、5个辅助房,并安装30张多功能护理床,建立监护系统和呼叫系统,招聘专业化护理服务人员,使农村失能老人特殊护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精准救助发挥政策最大效能
落实分类施保。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儿童、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7类群体,按一定比例增发20%-70%的补助金。全县2401名7类群体,每月共计增发分类施保金28.7万元。
推行渐退帮扶政策。对接受扶贫开发项目或再就业取得收入尚不稳定,但已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保户,按原政策允许其继续享受12个月的低保。其中,残疾人家庭还可在此基础上适度延长时限,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合阳县在每个村确定了一名低保信息员,定期汇报低保家庭人员、经济状况变化,坚决杜绝“死人吃低保”的情况发生。对特困户死亡、低保家庭成员死亡给予一次性4000元、3000元的临时救助。
落实“三有”责任。对农村患有智力、精神、肢体重度残疾等低保对象,全面落实“户有监护人、村有监督人、镇有包联人”的“三有”责任。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活动,逐户检查农村特困户尤其是分散供养人员的越冬生活,及时下发越冬衣被,进户查看住房安全、冬季取暖、三级监护责任的落实到位情况,加强日常生活照料,让特困人员住得安心、舒心,让政府和社会放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