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四重保障确保贫困群众看得起病
当前,失独老人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等方面遇到一系列特殊困难。研究表明,失独对老人的身体、精神、生活、工作等方面都会带来消极影响,特别是失独者心理变得极其脆弱而自我封闭。失独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在生活自理能力衰退之后,买菜、做饭、洗衣、清扫等都需要人帮忙。调查发现,失独老人在生活照料方面,最需要的帮助是“帮助购物、搬重物”“陪同去医院看病”“家政服务”“紧急呼叫服务”等。在精神慰藉方面,最需要的是“陪着说话聊天”“组织各种活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
失独老人需求存在明显差异
失独老人的婚姻状况、失独时间长短、城乡阶层、有无第三代、失独原因等特征变量对失独者的需求产生显著影响。
首先,考虑失独老人有无第三代与需求关系。有无第三代给失独老人带来不同的后果,有孙辈的失独老人把对子辈的心理寄托转移到孙辈身上,其精神状态要好于无第三代的失独老人。同时,老年人经济来源减少的普遍规律也削弱了失独老人抚育孙辈的能力,这些失独老人对经济救助的需求更加强烈。
其次,婚姻状况对失独老人需求的影响。失独事件发生后老人会远离原先的社会关系,包括如亲人、朋友等强关系,原有社会支持网络基本瓦解,主要依靠夫妻之间的相互慰藉。没有配偶的失独老人更加凄凉,更加需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高龄单身失独老人对就医、养老、生活照料需求更加强烈。
再次,城乡因素对失独老人需求的影响。失独给城乡失独老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危机,生活在陌生人社会的城市失独老人可以通过藏匿进行自我保护,减少社会排斥。生活在熟人社会的农村失独老人却处在无处藏身的社会及文化环境之中,农村社会的生育观念和霉运信仰会增强农村失独老人的社会排斥,使农村失独老人生活在精神压力极大的社会氛围中。并且,农村失独老人的经济状况普遍比城市失独老人要差,加上失独事件打击,相当多的农村失独老人经济来源令人担忧。从社会安全网来看,农村失独老人缺少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险覆盖差、保障力度小。农村失独老人面临多重困境,其中经济救助和精神慰藉更为迫切。
最后,独生子女死亡的原因与失独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心理反应状况有密切关系。因车祸、猝死、自杀等原因失独造成的经济损失小,但对失独父母突如其来的打击、引起的心理反应更强烈更持久。独生子女久病不愈死亡等对失独老人造成“人财两空”后果,但失独老人的心理反应因有前期缓冲而显得平缓。
失独老人群体是一个异质性群体,其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失独老人群体的共同需求包括精神慰藉和晚年的养老、就医、生活照料,这些共同需求也会随着个体特征不同而显出程度差异。其中,失独老人群体还存在一个高度共性的需求,即每个失独老人从失独至终老都将面临精神危机,精神慰藉是失独老人的共性需求。
精准施策关爱失独老人
政府必须精准把握失独老人的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有效关爱失独老人。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将关爱失独老人纳入整个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框架体系,从法律和政策上明确帮扶失独老人的体制机制。
第二,高度重视失独老人的精神救助。着力建立社会支持网,支持失独老人联谊互助,推行“失独志愿者+政府+专业志愿者”的救助模式。
第三,加强失独老人生活保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扶助标准或增加生活补助,动态调整扶助金标准。对遭受意外事故的失独老人提供特别经济援助。对生活贫困、住房困难等符合条件的城镇失独老人优先安排廉租房、公租房;对居住在危房的农村失独老人优先列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
第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失独老人护理和住院补助等制度。将失独老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作为健康服务重点对象,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随访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五,健全失独老人养老保障。对失独老人提供高龄生活补贴,入住养老院免条件限制,给予适当床位补助;对失能半失能的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享受“三无”待遇;向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失独老人发放护理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其纳入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范畴,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在失独老人家里安装紧急呼叫设备。
第六,做好临终关怀和身后处置。失独老人病重病危时,所在村(社区)要组织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失独老人去世后,要积极做好善后服务工作。民政部门按规定免除基本丧葬服务费用。
第七,完善失独老人联系帮扶制度。确定帮扶联系人,及时定期沟通情况、了解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村(社区)应定期巡查探视失独老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