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功夫精准帮扶贫困群众 ——渭南市临渭区民政局扶贫工作侧记

以绣花功夫精准帮扶贫困群众 ——渭南市临渭区民政局扶贫工作侧记

时间: 2018-07-13 15:06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近年来,渭南市临渭区民政局在精准帮扶阎村镇龙泉寺村脱贫中,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着力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服务群众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抓好基础设施这个“支点”   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临渭区民政局不断加强龙泉寺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260万元,对村中主次干道、排水沟、通村桥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夯实精准扶贫根基。   “让群众告别行路难,彻底打破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区民政局包联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区民政局经多方努力,将原村中主干道拓宽至5米,铺设柏油路面2764米,修建排水沟2800余米,硬化连接村养殖场道路2500平方米。目前,工程已全面竣工,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全面打通。   连接龙泉寺村与渭华路的桥梁始建于1996年,历经20余年,年久失修,危且不畅,村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区民政局发挥行业优势,积极联系驻区某部队和区慈善协会,投资50余万元对原有桥梁进行加固,并拓宽桥面。   随着驻区某部队捐资20余万元的“爱民井”打成出水,群众的笑容溢满了整个脸庞。“眼看韭菜全种上了,浇水成了困难,如今井也打成了,以后群众吃水更不用愁了,这真是一件好事。”村党支部书记田少春再也不用为村集体公司种植的大棚韭菜浇水的事情发愁了。龙泉寺村地处南部台塬地区,村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温饱天来定、浇地天来助”是当地村民农耕的真实写照。“爱民井”打成出水,彻底改善了该村靠天吃饭的现状,激发了村民动力,同时也为全村通过发展集体产业,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按下“快进键”。   完善公共服务这个“支撑”   完善文化惠民建设。“如今家里网络通了,大门不出就可以获取更多信息,和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视频方便得很。”龙泉寺村村民聂秋凤高兴地说道。扶贫包联工作中,区民政局积极联系区广电局,为全村所有群众免费安装了户户通,无线数字地面覆盖工程和农村广播室实现全覆盖,全村网络宽带也送至家门口。定期“优秀电影进基层”活动送来的《红海行动》等“文化大餐”,群众也拍手称好。   完善医疗卫生建设。群众的健康始终牵挂着扶贫干部的心,区民政局在包联工作中,注重将关口前移,积极落实“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的工作机制,协调建成村标准化卫生室,先后组织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免费为贫困群众体检4次,所有贫困户实行医生签约包联制度。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共为45户协调落实健康扶贫和医疗救助资金13.8万元。   营造养老助老氛围。鳏寡老人是扶贫的重点对象。区民政局在精准帮扶工作中,深化道德文明建设,开展道德讲堂4次,举行年度“孝子孝媳”“好婆婆”评选活动,弘扬孝善文化,传承家风家训。鼓励以家庭养老为依托,倡导邻里互助和爱心帮扶,营造浓厚的养老助老氛围。投资20余万元,为该村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为贫困老人免费提供日间照料服务,近期将投入运营,确保全村鳏寡孤独老人“离家不离村,养老有服务,生活有保障”。   完善干部服务制度。包联工作中,区民政局要求干部从细处着手,完善为群众办事的相关制度,指导办,具体指导群众办事方法、地点和注意事项;引导办,带领群众到办事点具体办理业务;代理办,对行动不便的群众实行干部代办制度。已帮助21名群众新办或升级《残疾人证》,为9名贫困学生落实教育扶持资金1.4万元,协调5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落实12户贫困户异地搬迁政策,代办事项180余人次,切实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发挥集体产业这个“支柱”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区民政局初步探索出一条产业链、刨穷根的“造血式”脱贫路径。   发展大产业。帮扶工作伊始,区民政局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主线,发展规模化、生态型、产销结合的生猪养殖大产业,投资60余万元建成生猪养殖场,年出栏1600头,以“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运营,年纯收益约13万元,已分红两次;依托生猪养殖场,延伸产业链,对猪场附近土地进行流转,共流转20亩土地,种植大棚韭菜,已完成大棚搭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韭菜育苗和土地施肥;免费为群众提供花椒树苗7000余株,种植花椒200余亩。   培训大技能。产业做大了,技能是关键,区民政局紧紧依托村“讲习所”,聘请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核桃、花椒种植技能培训4次,大棚韭菜种植培训2次,生猪养殖技能培训2次,厨师技能培训2次,获取技能证书35人次,通过技能就业11人。   促进大合作。产业扶贫根本在于促进产业、利益、精神大合作,实现产业全覆盖、群众稳脱贫。组建龙泉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善村“两委”牵头、市场化运作、股权量化的运行机制,推广土地流转、托管服务、入股分红等新方式,将集体公司打造成一只抱团发展的致富“领头雁”。为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2017年,区民政局在龙泉寺村建立全区第一个“爱心超市”,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脱贫不能“坐等旁观”当看客,群众通过自主劳动赚取“积分”,换取生活必需品。目前,共兑换积分2.1万余分,兑换物品700余件,有力地提振了贫困户的精气神,奏响了政府推动、主体带动、群众主动的扶贫“大合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