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民政局:用行动诠释“为民爱民”初心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杨陵区民政局坚持以“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关于对民政工作的批示指示要求,聚焦“三聚三基”职责定位,守初心担使命,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强化工作措施,细化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社会兜底保障中的有效作用。
解民忧 扎实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
冬日里,暖暖的阳光照在福利院的玻璃窗上,泛着点点微光,温暖又安静。透过窗户,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正在给任文文做护理按摩。今年32岁的任文文已在福利院度过了第5个年头,周到贴心的服务,让她的家人们很安心。
“任文文一直在福利院托养,因为重度残疾,今年四月被认定为低收入家庭,享受低保相关政策,每年低保和残疾人补助加起来有13000元左右,这大大减轻了她们的家庭负担。”杨陵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办主任赵明杰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以杨陵区为例,城乡低收入家庭是指具有杨陵区户籍,家庭人均年收入高于杨陵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低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且财产状况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条件的城乡低保边缘家庭。
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是健全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扩大社会救助制度的可及性和覆盖面,维护城乡低收入家庭利益的一项有力举措。为此,杨陵区民政局研究出台了《杨陵区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实施细则》,建立了城乡低收入家庭数据库,强化对困难群众的监测预警,实现应救尽救,及时精准救助。
“截止目前,杨陵区已经认定了低保边缘家庭57户,186人能享受到助学、住房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相关政策。”赵明杰说。
暖民心 大力实施适老化改造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老科教专家杨荣耀家中,记者看到,进门处、卫生间里都装上了扶手,地面铺上了防滑地垫,客厅也改造了老旧线路、安装安全插座,就连桌角都进行了软包处理,同时,还配备了电子血压计、防走失呼叫器、折叠轮椅、床上靠背、自动夜灯等大小10余件设施。“现在方便多了,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杨荣耀老人说。 而在已经完成适老化改造的郑水生老人家中,除了扶手、防滑垫等设施之外,考虑到老人腰腿不好,杨陵区民政局还专门为老人配备了移动马桶,供老人起夜使用。“改的很好,真是过上了新生活,感谢的话说不完!”郑水生老人的爱人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适老化改造,杨陵区民政局聚焦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助器具适配”等五个方面,开展了大小52项功能升级。
“针对全区68户农村高龄困难老人和两所高校188名离退高龄科教专家居室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今年8月就已完成了项目改造任务,也得到受益老年人一致好评。”杨陵区民政局养老办主任康建峰表示。
显大爱 切实做好困境儿童帮扶
“今年8月,在走访困境儿童赵某涵时,得知孩子报名需交书本费260元还存在困难时,我们的同事戴轲利立即拿出300元,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杨陵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张瑛说,像这样的例子,在“党员联系服务对象”志愿活动的走访中经常遇到。 杨陵区社会福利院院长符亚青告诉记者:“今年8月20日,在大寨街道走访困境儿童孙某迪时,由于智力方面残疾等原因,不能在所属的公办学校上学,了解情况后,我当时就联系武功县红太阳学校,最终完美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难问题。”
通过开展“党员联系服务对象”“党员群众点对点”等志愿服务活动,着力解决好群众关心、尤其是困境儿童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更好地在生活和精神上帮助困境儿童,今年以来,杨陵区民政局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力度,制定印发《关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保障困难儿童基本权益。先后走访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家庭共计144户,按月发放各类儿童生活补助27人27.08万元。同时委托区社工协会开展以“政策宣讲进村居,关爱儿童零距离”为主题政策宣讲活动10场次。
此外,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上,杨陵区民政局也是用情用力保障弱势群体生存权益。每天分组以火车汽车站、商业步行街、桥梁涵洞、城乡结合部等流浪乞讨人员易栖息地为重点开展巡查,及时发现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经过多方协调,今年3月初与大寨、李台派出所联系沟通,为一名滞留托养超过3个月的孤弃儿童办理集体落户登记手续,使其享受户籍地居民基本权益。9月份以来共救助13人,均已妥善安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党史学习教育部署要求,坚持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聚焦民政主责主业,持续发力,自觉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民心。”杨陵区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