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党建发力 救助发热 “党建+救助”让困难群众心里暖暖的
“哎,这一病,我家这日子垮了。”村民刘芳青正在家里唉声叹气,党员王鹏推门进来了。
“婶子,你看病花了不少钱,咱把这情况报给镇上,给你申请的临时救助金送来了。”
“前几天你来问我情况,这还真送钱来了,让我咋谢你呀?”刘芳青激动的眼泪花花。
“不谢我,谢党的救助政策好!”
刘芳青是华州区的低保户,前不久突患重病,高昂的治疗费用让生活更加困难。乡镇包联党员入户排查时发现这一情况,及时向镇党委上报,第一时间为其送去了1600元救助金,帮助缓解生活困难。
“以前群众突发困难要到镇上去申请,全市“党建+救助”创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将党员日常包联责任、党支部示范帮扶责任,镇(街)党委网格化救助管理责任纳入党建“评星定级”考核,大大增强基层救助能力,让群众不出门就能享受救助政策。”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说。
今年以来,陕西省渭南市民政局在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将“党建+救助”作为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任务,在临渭区、华州区、合阳县、蒲城县进行试点,通过红色引擎牵动,社会救助跟进,把党建与社会救助紧密结合,发挥基层党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探索具有渭南特色的基层社会救助新模式。
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救助网格化责任
“咱小区残疾人马叔腿脚不好,常年一个人待在家里,生活不便,也不爱出门……”合阳县南苑社区网格员了解到凤馨苑小区残疾人马叔的情况后,申领了助行器,送往马叔家里,并向他讲解如何使用。临走时,大叔激动的说:“太感谢你们了,现在我也能出门逛逛了。”
“叔,您身体不好,今天上门来给您做个常规检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网格员,手拿医疗箱,走进居民家,进行常规“家访”。为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常态化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家访”是南苑社区网格员救助工作的必修课。
在“党建+救助”试点探索中,通过党建引领整合社区党员力量,建立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制度,社区网格员成了党员群众的连心桥,实现了“小事救助不出网格”,社区网格员就像一把把“梭子”穿梭在大街小巷,做困难群众的“守护人”。
支部示范,夯实帮扶常态化责任
杜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部是市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四星级党支部”,是“困难群众帮扶救助示范党支部”。租住在盈田村的低保老人李秀兰是支部固定帮扶对象之一,为了照顾好老人的生活,支部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定期为老人免费健康体检,支部党员轮流探访慰问为老人送去生活用品,组织志愿者上门提供家政服务,老人身体不适时为老人配送营养餐等。通过创建困难群众帮扶救助示范党支部,杜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部实现了帮扶救助困难群众常态化。
“作为示范支部,我们更有义务在帮扶救助困难群众方面践行社会组织的责任担当”。杜桥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说。
通过创建帮扶困难群众示范党支部,以点带面,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关心帮助困难群众“零距离”,更好的发挥了党支部在社会救助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党员包联,夯实服务群众第一责任
“这位博士娃很贴心,经常到家里来,嘘寒问暖,工作很认真。我是村里的护林员,忙的时候,他常来帮我修剪树木。”困难群众蔡银燕说。
按照“党建+救助”落实党员包联责任的要求,蒲城县紫荆街道黄家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申辉包联困难群众(低保户)蔡银燕。一有时间,申辉就入户了解蔡银燕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宣讲帮扶政策,坐聊家长里短。他还和困难群众一起在金银花产业园锄草,到田间地头帮助群众摘金银花,增加他们的务工收入。
他说:“虽然身上沾满了泥土气息,但心里却沉淀了许多真情。”让党员深入到社会救助对象生活生产中包联帮扶,使党群关系更加亲密,使救助政策更加贴心、更有温度。
通过“党建+救助”新模式,落实了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责任,促进党建与社会救助的深度融合,织密编牢党建+民生兜底“保障网”,让党旗在社会救助领域高高飘扬,深刻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