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泾阳:“银龄力量”展现时代担当

陕西泾阳:“银龄力量”展现时代担当

时间: 2025-02-25 08:4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银龄行动”是以老年人为主体,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开展智力援助和参与基层治理、社会服务等为内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陕西泾阳县,有这样一批“银龄力量”,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志愿参与到乡村教育、文化惠民、非遗传承等各领域工作,为基层治理赋新能、添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观”理念,成为三秦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银龄”爱心书屋 贡献“银发力量”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时希望老年人,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银龄”爱心书屋的创办者赵铭九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活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银龄”志愿者,他积极践行总书记的号召,情牵泾阳发展,心系社会民生,在老有所为中生动诠释着最美夕阳。

赵铭九老人是泾阳县王桥中学退休教师,现担任王桥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今年已有83岁高龄。2002年退休后,情系桑梓退而不休,“关爱下一代,余热写春秋”。担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二十年以来,踔厉奋进,笃行不怠,爱岗敬业,实干创新,连创佳绩,镇关工委被评为陕西省创“五好”先进单位,赵老师荣获咸阳市最美“五老”、咸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校外辅导员、“泾阳好人”等多项殊荣,深受群众好评、青少年爱戴。

     用心、用情、用力,竭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五教”“三帮”成效显著。深入校(园)村(组)演讲报告106场次,听众达19600人次。编写讲稿、文章60余篇。其中《不忘初心、聚力筑梦》、《八个坚持,助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王桥镇开展送温暖活动》、《念好“十字经”助推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发展》等30余篇文稿在省市报刊发表交流。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体要求”落在实处。以生动活泼、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党史宣讲活动,累计参与场次14场,人次达1646人。协同学校办好少年宫,抓好“双减”工作。送温暖献爱心耐心教育,帮扶120名困境学子完成学业。联系爱心人士资助大学贫困新生15名,累计资助额达12万7千元。                                     

因地制宜,创新实干,关教工作颇具特色,贡献突出。抓党建,带关建,“五老”骨干发展800余人,奠定关教工作基础。创建王桥镇青少年基地,促成岳志德尊师重教奖的设立,累计举办12场次,颁发金额达10万元。担任镇道德讲堂宣讲员,讲稿内容新颖,紧跟新时代,扶贫立新功,紧紧围绕扶贫、扶智、扶志、扶健康等内容,宣讲国家助农好政策,共演讲52场次,听众1986人,帮助5户精准脱贫,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创办“爱心书屋”,帮助家长及孩子共同成长,为莘莘学子提供阅读基地,丰富日常生活。“爱心书屋”先后被授予“泾阳县终身学习品牌”“泾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泾阳县家庭教育服务站”。

不辞辛苦,不计名利,二十年如一日,教育滋养,呵护关爱青少年,充分展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其事迹入选《五老风采录》《红烛照耀兴国之路》等书刊,《陕西老年报》《咸阳日报》相继报道了他的动人事迹。在谈到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的感想时,老人更是激动的说:“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同时,还要尽力做好关爱老年人的工作。老少携手,共建和谐,争当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排头兵,努力开创关心下一代作新局面。

二、银发助力乡村兴,堆贴画出新图景

在习近平总书记 “希望广大老年朋友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的殷切寄语下,王桥镇社树村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辉正以独特的方式发挥余热,用堆贴画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带动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社树村艺术馆,一群年龄不等的女性围坐一起,欢声笑语不断,精心制作着堆贴画,他们手中的材料五颜六色、多种多样,有卫生纸、易拉罐、棉花、羽毛、塑料等,经过巧妙的剪裁、堆叠和粘贴,一幅幅充满乡村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堆贴画便呈现在眼前。这些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展现关中农村田园风光的风景图,也有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画,还有寓意着吉祥幸福的民俗图案,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年近八十的陈辉成长于社树,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剪纸、布艺,在热爱和天赋的加持下,她的手工制作技艺愈加精湛,她从传统布贴画和面塑入手,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多次赴西安、沈阳、北京、石家庄等地参展,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2000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评审,认定为《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入刊艺术家,2010年荣获西安市妇联“西安市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优秀奖”,事迹被中省市媒体广泛报道。

过去,社树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农和外出务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村里积极转变发展路径,结合靠近郑国渠景区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1年11月,陈辉积极响应村上号召,回村创办乡村艺术馆,一幅幅精美的堆贴画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参观,就此也成为了村里旅游的一个热点。

“文化的‘根’在土里,老手艺更需要传承。”对陈辉来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更多人学习传承立体堆贴画,让这种文化艺术为村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辉煌。于是,陈辉在村里的艺术馆开始为村上及周边的妇女免费授课,每周在艺术馆手把手教学,鼓励大家大胆创新,用各种材料制作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同时她也将自己的画和大家制作的手工艺品放在馆内展示,让来往的游客在这里感受一双双巧手编织出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为村民提供新的增收渠道。

如今,陈辉带领的这些巾帼制作的艺术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村里也抓住机遇,积极帮助大家搭建销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这些纯手工堆贴画推向市场。这些堆贴画不仅在周边乡镇畅销,还吸引了不少城市游客前来购买收藏,成为了社树的特色文化产品。大家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日子越过越好。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陈辉用手中的堆贴画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幸福画卷,带领着更多人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乡村儿女,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让乡村的明天更加美好,乡村振兴的道路将越走越宽。

三、创新特色衍生品 巧手织出幸福路

1964年出生于泾阳北部山区的杨小玲,如今已到花甲之年,她两岁半时父亲去世,随母改嫁来到兴隆镇白马杨村。因家贫加之在她之后四个弟、妹需要她帮忙照管,到十岁才上学,十七岁上初一时,患眼疾久治不愈,家里趁势让她辍学回家。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同龄人中她上学最晚、离开学校却是最早的。特殊贫苦的家庭环境,形成了她性格泼辣、吃苦耐劳的性格也赋予了她善于经商的天赋。

2013年,随着泾阳茯茶的逐渐复兴,杨小玲以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瞅准这个商机,挂牌成立了陕西茯馨源茶业有限公司。厂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以茯砖茶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茶具、茶工艺品销售为主,拥有各类技术人员35人。其中专职茯砖茶生产工艺和品质研究人员3人,专职微生物发酵工艺研究人员3人,化验室检测人员2人。公司特聘泾阳茯砖茶“县前八老之一的”朱全胜老先生为公司技术顾问,及西北农科院专家教授为技术指导,研发的茯馨园系列茯茶产品,2015年顺利通过陕西省质监局SC认证,多次在省市泾阳茯茶质量评审大赛中获奖。生产的泾阳茯茶凝逸品(500克)入列中国茶叶博物馆名茶样库。

做茯茶,她更注重于“茯茶+”,在创新上做文章。茯茶、眼贴,这两个看上去互不相关的东西,却被她这个“月老”连在了一起,茯茶眼贴一经面世便成为茯茶系列产品新宠。茯茶眼贴以“健康中国”为指引,以“绿色、生态、健康、安全”为理念,以明亮你的世界、点亮你的未来为目标,是一款茯茶与中国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健康美容产品。茯茶眼贴以泾阳茯茶、铁皮石斛、菟丝子、红花、蒲公英、桑叶等名贵中草药为核心原料,融合了独有的植物冷凝萃取技术、高压乳化纳米技术和生物包裹技术等工艺,集“明目与护肤”为一体。研发团队经过3年不懈研发,眼贴汁液达到直接食用的食品级标准,对近视人群缓解眼疲劳、明目提神、养护眼肌有较好功效。在泾阳茯茶中心、市妇联的大力支持下,茯茶眼贴曾在上海、青岛、北京、泰州等地博览会上进行销售,并成功入驻十四运会,受到国内外友人的驻足体验和欢迎,年销售额达70余万元。茯茶眼贴荣获“丝路炫彩品咸阳”旅游商品大赛一等奖,被中国旅游协会授予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茯茶企业让杨小玲走出了经济困境,可是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有归属感。2014年,她在市县妇联组织下,参加了几次学习培训,她欣喜地认识到,自己终于找到了妇联组织这个娘家。

通过学习,杨小玲对党和国家倡导全社会关爱妇女儿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新常态有了深刻认识。来自农村的她觉得,自己一个人思想觉醒、富起来远远解决不了问题,她决定一定要做些什么。针对村里留守妇女多、经济贫困、无技术支撑、家庭矛盾丛生,甚至媳妇外跑的状况,她在市县两级妇联帮助扶持下,注册成立了纯公益性质的新兴妇女手工艺专业合作社,为本地区留守妇女、残疾人提供劳动创业服务平台,合作社免费请老师培训手工艺品制作,免费提供原料,联系成品销售渠道,送出去学习,甚至参加省市手工艺品技能竞赛。让她们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强创业致富的个人自信和自立能力。让她们就近就业、顾家两不误,使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手工艺得到传承与发展。

合作社成立以来,60余名留守妇女制作的养生茯茶枕、纯生态幼儿月子礼包、串珠挂件绣品、民俗辟邪布贴鞋帽、生态棉被服、本地产纯植物香囊挂链肚兜等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各地游客和网民青睐。宜小丽等5名留守妇女还在省市妇女手工艺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为留守妇女自主创业、就业树立榜样。

自己富了,姐妹们挣钱了,杨小玲还不满足,她要让更多的人都有挣钱的“门道”。她拿出56万元资金用于白马杨村产业、就业扶贫,主动请缨负责包抓10户贫困户,先后为20余个贫困群众安排就业。创办扶贫社区工厂,多次举办“贫困户进行扶贫扶志扶智”专题讲座和编织、电商等技能培训,采用“托管”、企业+贫困户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态农业养殖、种植,构建“一村一品”农副产品收购、品鉴、加工、销售产业链,成为当地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支主力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杨小玲始终把科技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潜力,作为品牌的建设前提。“人要有良心,做农民,就要做有良心的农民,做企业,更要把良心放在首位,做不好,宁可不做。”杨小玲斩钉截铁地说。合作社及所属企业被市妇联授予“扶贫就业创业基地”、泾阳县“脱贫攻坚爱心企业”,杨小玲也被授予“泾阳县扶贫巾帼之星”“泾阳县十大杰出扶贫人物”“咸阳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咸阳市劳模”等荣誉称号,担任省市妇女代表、咸阳市女企业家协(商)会副会长职务。

          “白马杨村见证了我的青春,更见证着我对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浓浓真情。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发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实现美好生活、为镇村的脱贫攻坚、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杨小玲满怀信心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