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党和国家老一辈领导人倡议火葬60周年,在老一辈领导人率先垂范的带动下,60年来,我国的殡葬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移风易俗,生态安葬、文明祭扫渐成风尚。今年2月,国家9部委再次提出生态安葬、节地安葬和骨灰安葬多样化,这无疑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的文明进步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故此,在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采写了本组稿件,以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殡葬事业,人人参与推动殡葬事业,使我国的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清明节前夕,记者专程来到西安市殡仪馆和阎良荆山公益墓园,探访“人生终点站”,撩开那“黑白”世界的神秘面纱。
1 “殡仪工作者”期待尊重与认同
3月17日,记者怀着既紧张又敬畏的心情,跟随西安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走进了只有内部职工和逝者才能进入的核心区域,逐个参观这里的整容间、火化间、守灵堂等数十处作业厅室,现场采访了多位一线殡葬职工,近距离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感受这些特殊从业者不为人所知的艰辛故事。
在采访中,记者为值守的整容工照了一张集体照,袁军强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近20年的殡仪工作经历中,多次获得荣誉奖励,是我省殡仪行业有名的“先进工作者”,当他谈及自己的工作经历时,既有辛酸也有欣慰。1997年,袁军强刚进殡仪馆参加工作时,第一次面对苍白、冰冷的遗体,强烈的恐惧让他浑身颤抖,在岗的每一天都度日如年,而且许多亲朋好友只要听说他干上这个行业,都会立即与他保持距离,甚至再无来往。面对精神上的压力,亲人的疏远,好几次袁军强都要打退堂鼓,就在他为抉择人生道路而痛苦之时,在几位老整容工帮助与开导下,他完成了第一台“整容术”。当他看着苍白的遗体在自己的手中变得红润,逝者家属为此感激地向他鞠躬致谢时,他终于在这个“黑白”世界里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整容班的集体照里,有一个年轻的姑娘笑得甜、很美,称其为“天使”一点也不过分,她就是西安殡仪馆面向社会招聘的第一批大学生李思。2009年,当时还是一个年轻姑娘的李思,顶着家庭和亲友的压力,冒着社会上的各种偏见,毅然选择了殡葬工作。多年来,她曾经作为整容组唯一的女性,跟随大家完成各种一线工作。对比许多同龄人而言,如今还不到30岁的李思,已经锻炼得十分坚韧,她对这份工作的热忱,也感动了殡仪馆里的所有同事,无论大小老少都喜欢叫她一声“思姐”。如今,西安殡仪馆里的女性整容师已经不止“思姐”一位,她们与其他一线殡葬职工一样,用默默奉献青春的方式,为这个特殊的社会事业续写篇章。
然而,在这些一线殡葬职工的亲身经历中,并非都是溢美之词,相反却经常遇到社会上一些人的不理解,出现一些尴尬的场面,有时甚至还会遭到死者家属的羞辱与打骂。据一位在殡仪馆工作近30年的老职工讲述,但凡从事他们这个行业的人,从来都不会参加同学、朋友的婚礼,也没有人愿意邀请他们,即便是亲戚或者朋友生病了,也不敢随意前去探望。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死者家属向工作人员宣泄悲愤的情况,许多一线职工都遭遇过打骂,甚至被要求下跪赔罪,每当面对这种情况时,他们只能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用宽容与奉献之心去面对每一位逝者亲属,但是更多的还是需要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支持。

2 现代殡葬服务不再是“黑白色”
在西安殡仪馆里,有一支特殊的礼仪队伍,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队员们一个个身形笔挺、面容端庄,男性平均身高1.8米,女性平均身高在1.7米以上,而且统一身着黑色长款礼服,手带黑色手套,步调动作整齐划一,但凡参观者都会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就是西安殡仪馆自2010年以来,专门选拔组建的追悼会服务团体——殡葬礼仪班。这群以大学生为主的“80后”礼仪师,为现代殡葬事业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
“年轻的我们来到这样的舞台,以与死亡最近的距离观察生命和人性,这也是我们自身对心灵的审视和重塑,所以我认为,我们的青春更有价值!”西安殡仪馆刚刚结束的演讲比赛初赛上,29岁的颜雯以自己的真实感受,震撼了在场所有人。80后的她,因为家庭矛盾多年不愿与父亲联系,然而自从她成为一名殡葬礼仪师以来,随着见证一次次生死离别的深刻洗礼,尤其是目睹了一位女士因“来不及道歉”,而长跪在父亲遗体前的悲伤场面,让她心底那块亲情坚冰彻底融化了,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据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如今的殡仪服务事业早已不是过去的那个样子了,新近建成的西安殡仪馆新区,占地面积达到1365亩,属于国家一级殡仪馆,并且在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倡广大市民绿色殡葬,环保殡葬。与此同时,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的殡葬服务也在逐步推广当中。据该管业务部门负责人介绍,现代殡葬行业既要响应国家对绿色殡葬的号召,又要满足群众对一些个性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催生现代殡葬服务不再只是沉重的“黑白色”。

3 殡葬行业呈现出“暖色调”
前不久,国家九部委提出《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要求着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改革,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我省民政部门也陆续制定出台文件,要求殡葬行业开展草坪葬、鲜花葬、树葬等生态葬业务,使殡葬事业现出“暖色调”。在阎良荆山公益墓园,记者对新兴的绿色殡葬形式进行了探究。
在气氛凝重的墓园里,“草坪葬”区域内正在举行一场安葬仪式,听一位现场群众讲述,这是当地北屯村一户村民,正在给故去的亲属迁新坟,他们选择的就是时下流行的“草坪葬”。据区殡葬管理所所长辛文森介绍,由于该村正在建设北屯社区,用地非常紧张,当地政府部门便与村里协商,发动村民将原来土葬的坟场全部迁到墓园,而且鼓励村民进行“草坪葬”,迁坟村民不出一分钱,连挖坑也是由园区工作人员进行。此举不仅为村里平整出大量土地,还因为集中采取生态葬形式,村民祭奠亲人时用鲜花或者“追思卡”,大大减少传统祭奠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考虑到群众的接受能力,该墓园采用“草坪木碑葬”和“树下卧碑葬”两种形式,其墓室和墓碑全部采用可降解材料,仅树葬卧碑使用少量石材,这种既文明又环保的殡葬形式,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然而,记者在当地另一座国有民营的“汉皇树葬墓园”也了解到,这座投资不菲的树葬墓园内,全部栽植的清一色的蜀桧树,生长期可达二三百年之久。墓园开张一年多来,仅卖出去十几个树葬墓穴,由此可见发展生态殡葬并非一帆风顺。
有关如何推广生态殡葬的问题,记者在省民政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经实施城市公益性公墓6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769个,省政府要求2016年要实现城市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目前,我省已全面启动了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扫、生态安葬的工作,举办“鲜花换烧纸”、“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等奖励活动,组织祭先烈、敬先贤等缅怀仪式,大力推广鲜花祭扫、植树祭扫、网络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特别是抓住清明前后骨灰集中落葬的时机,加强对民众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组织民众开展树葬、深埋、骨灰撒散等节地生态安葬活动,推动实施生态葬奖补激励等措施,倡导党员干部带头,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如此,节地生态安葬必将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移风易俗的新趋势。
到“十三五”末,我省将新建城市公益性公墓46个,实现县以上城市殡仪馆和公益性公墓100%覆盖,农村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到30%,重点镇、村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达到60%。力争火化区火化率达到50%左右。殡仪馆火化炉、焚烧炉等设备环保节能全部达标,公益性公墓内不占或少占地的生态安葬比例达到80%,切实为身故者普遍提供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殡葬服务。

链 接
关于“绿色殡葬”
1、什么是“绿色殡葬”
绿色殡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节俭办丧事,不掺杂封建迷信的仪式在里面;二是指葬式,用骨灰回归自然的方法,比如说花坛葬、江葬、海葬、植树葬等等让骨灰回归自然。
绿色殡葬倡导占地少或不占地、生态化无污染的多元化墓葬形式,按类型主要分为生态殡葬(树葬、花葬、草坪葬、江葬、海葬)和循环再生殡葬(可降解骨灰罐的深埋方式)等新型安葬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进程,绿色殡葬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2、中省有关绿色殡葬的政策和我省殡葬业现状
2009年,民政部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十二五”期间国家殡葬改革就是以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绿色殡葬和人文殡葬为主要内涵。
今年2月,民政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的指导意见指出:“继续巩固提高火化率,推广节地葬法,实现骨灰安葬多样化”,并提出到“十三五”末,在巩固和提高全国年均火化率的基础上,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实行奖补激励政策,使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殡葬活动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