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

陕西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

时间: 2016-12-02 09:0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11月18日,由陕西省民政厅、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主办的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民政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百余名专家、学者、民政系统干部齐聚一堂,共话陕西省民政事业的创新发展。   陕西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落户西安交大   为进一步推进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发挥西安交大等高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优势,形成政、学、研合作共赢机制,陕西省民政厅决定在西安交大设立“陕西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   陕西民政事业发展研究基地将围绕陕西省民政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充分利用西安交大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平台,开展重大民生政策和民政事业发展研究,主动建言献策,将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新型“智库”,助力陕西民政事业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在致辞中表示,西安交大将为基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他希望基地未来能以创新、开放的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实效导向,助力陕西追赶超越。   省民政厅厅长赵政才指出,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已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逐步转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实现持续推进现代民政发展的目标,应当以新理念引领民政事业发展、以满足群众新需求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以新手段开辟民政发展新境界。   专家为陕西民政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揭牌仪式结束后民政事业发展论坛正式开始,论坛设置大会主题报告与专题发言两个环节。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国内知名高校专家、教授,省民政厅、各地市民政局同志作报告和发言,多角度、深层次解析民政事业发展领域核心问题。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波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民政部门通过改革创新、法治保障、规划牵引、督促落实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民政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民政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应进一步从民生保障上、社会治理上、具体业务上重点推动相应工作的开展。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林闽钢认为,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中国社会救助需要加强自身的“三性”建设,在共享发展理念下,通过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全面提高精准扶贫效果,形成政策合力;通过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增强基层救助能力,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杨立雄聚焦“社会救助中的央地关系”研究,指出应重构社会救助中的央地关系,实施社会救助事权改革,构建央地分责的全国性社会救助制度,并同时进行社会救助财政分配体制改革,通过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统筹使用,强化中央在立法和监管权威,实现责权利之间的合理匹配。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教授张思锋致力于陕西省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通过大量翔实、客观的一手数据重点分析后指出,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措施,面对现实的多重困境,应构建包括基于经济支持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于照护支持的失能老人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和基于照护人员支持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体系。   
  11月18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和民政干部从不同层面、多维视角分析探讨了民政事业发展的理论困境与现实问题,为我省民政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理论与实践互动,着力发挥新型智库建言作用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院长杜海峰教授关注“流动人口社会救助政策创新”,指出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还没有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相应权益。针对流动人口可能出现的基本生存困境,地方政府虽然形成了部分衔接、独立救助和综合救助三种典型的流动人口社会救助模式,但都在政策实践中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制约因素,限制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政策和制度完善。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集中探讨“社会转型与民政创新”,特别指出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具有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民政工作重要性更加凸显,工作量和难度加大,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新时期民政工作创新必须依法依规,同时需要熟悉和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毛瑛教授通过大量数据展示陕西省医疗救助保障现状,指出其存在的显著问题是多层次医疗保障未形成整合体系、大病救助未充分体现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基金缺乏科学预算和动态调节机制,应以构建重特大疾病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精准健康扶贫,建立完善医疗救助资金科学预算和动态调节机制,创新管理模式。   西北大学教授席恒提出了民政领域的重要问题——“民政工作如何促进社会共享?”进一步剖析了共享的逻辑,共享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民政工作、社会保障与共享内在关联,并提出了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共享的路径是:筑牢民生安全网、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西安交大公管学院副教授封铁英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以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精准定位和老年人群体市场分类,构建量化细分后的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提出相关假设,应用陕西省榆林、西安、汉中三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   西安市民政局局长王碧辉回顾总结“十二五”的发展进程之后指出,推动现代民政建设,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思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谋划,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重点放在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中去安排,必须坚持把民政工作要求放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去落实。把品质民政作为推进现代民政建设的新起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民政工作效能;着力开拓创新,深化民政改革;壮大社会力量,提升民政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守住安全底线,保障民政事业健康发展;坚持从严治党,树立良好作风。   宝鸡市民政局副局长祁鹏程指出,以实现民政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多元化为目标,提升“一个理念”,补足“两个短板”,狠抓“三个关键”,强化“四个支撑”,加快推进法治民政建设,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为宝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   汉中市民政局局长张正荣提出“多维民政”,强调实施多维民政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进一步指出多维民政的核心是开放与共享。多维民政要求改变传统民政工作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引入多方力量,运用高效的管理工具,实现民政部门管理服务变革。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波,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副校长席光,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省社科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相关专家教授等出席仪式,曾明副厅长代表省民政厅签署合作协议,郭惠敏副厅长主持,省减灾办主任董亚明,副巡视员朱圣根,各市和部分县区民政局负责人、厅机关处室负责人参加活动仪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