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四社联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意见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快推进“四社联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意见

时间: 2016-12-07 09:38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为加快推进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四社联动”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整体联动”的工作思路,以城乡社区为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统筹社区资源为重点,以项目化运作为手段,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全面提升社区社会工作水平,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履行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职责,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以服务群众、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建立健全多层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坚持优势互补、协同共治。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努力形成互帮互助、互联互动的社区社会工作协调发展机制,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效能。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90%的城镇社区和60%的农村社区建成功能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每个城镇社区至少有10个以上、每个农村社区至少有5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每个城市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配备不少于社区工作人员总数的20%;每个农村社区至少有1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注册社区志愿者达到社区居民总数的10%以上。   二、大力推进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夯实“四社联动”基础平台   (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依法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优化管理考核体系,全面落实补贴待遇。深化基层议事决策、居(村)务公开、居(村)务监督等自治实践,探索建立院落自治、楼宇自治等新的自治形式,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动员组织居民积极参加社区各类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居民素质和社区凝聚力。   (二)扎实开展社区减负工作。各县(区)政府要明确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和社区的职责,全面清理现有社区工作事项,依法依规制定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示。凡不属于清单范围但确需社区居(村)委会协助办理的,按照“费随事转”原则,由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清理社区机构,以市为单位建立社区工作考核目录,规范对社区的各项检查、评比和考核。   (三)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将社区居(村)委会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把社区服务中心(站)列入旧城改造、新建居民小区、农村社区、移民搬迁安置点等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对老旧小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未达标的,要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划拨、租赁、调剂置换等方式予以解决,逐步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站)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功能社区服务设施。   (四)打造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加强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推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分散设置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迁移或集成,逐步实现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五级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建成全省统一的社区管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和信息公开大数据平台。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发APP、微信等应用平台,推行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服务,打造智慧社区。不断更新完善平台数据库,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社区志愿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企业等提供家政、餐饮、维修、缴费、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利民服务。积极搭建网上沟通平台,收集居民对社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打通服务社区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机制,优化“四社联动”服务载体   (一)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积极为其提供政策指导、资金扶持、注册协助和购买服务等必要支持。重点培育发展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矛盾调处类、文体活动类、法律服务类社会组织,依法调整完善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   (二)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积极承接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有效对接社会组织资源与社区服务需求,推动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文化体育、社会救助、居家养老、青少年保护、社区矫正等服务,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扩大社区服务供给。把社会组织作为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参与者,鼓励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代表监督村(居)事务。   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强化“四社联动”支撑力量   (一)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鼓励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设立社会工作专门服务机构或岗位,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现有社区工作者转型发展等方式,多渠道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人员中的比例。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纳入本地区人才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系统化培训和教育。   (二)建立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使用、激励政策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彰奖励纳入全省人才奖励体系,增强其职业荣誉感。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妥善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等问题。   五、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长效化发展,丰富“四社联动”服务内容   (一)培育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共产党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投身社区志愿服务,鼓励在社区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注册成为志愿者。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志愿服务记录、志愿服务储蓄和服务效益评估等制度,加强对社区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二)大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坚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围绕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老年群体、困境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救助、优抚、敬老、助残、就业服务、环境卫生等形式多样志愿服务活动。优化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倡导并组织开展社会捐赠、互帮互助等活动。   六、加强社区服务资源队伍项目共建共享,健全“四社联动”工作机制   (一)建立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治思路,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统一调配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的各种社区资源,积极整合各类社区专项服务设施,把社区服务中心(站)与社区卫生、警务、文化体育等进行统筹衔接,提高场地使用效率。合理配置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力量,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居民、功能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二)强化服务队伍联建机制。整合社区志愿者和社工资源,建立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定期、定向联系志愿者制度,探索在社区志愿者组织中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组织、管理、培训、监督工作,引导带领志愿者协助实施社区服务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区志愿者,逐步形成功能互为补充、任职互有交叉、人员互相支持、工作互联互通的社区队伍。   (三)健全服务项目联动机制。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购买、补贴、奖励等形式,积极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推动政府购买社区服务项目,梳理公布并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施办法,指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吸引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区志愿者参与项目实施,探索以购买服务为保障、项目化运用为纽带的服务新途径。   七、加大组织保障力度,确保“四社联动”健康运行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四社联动”列入议事日程,及时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牵头职能,及时制定措施,统筹协调推进。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提升领导社区居民开展自治实践、参与社区建设能力。宣传部门要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区活动,大力营造思善向善从善的良好氛围。政法部门要深化网格化管理,推进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住建部门要把好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活动用房、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审批以及验收关。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体育、残联等部门,要将面向社区的服务性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多形式、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完善“四社联动”相关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各级民政部门每年要从本级福彩公益金中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担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   (三)试点示范引领。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分阶段有步骤组织实施。2016年省上确定建设16个省级示范县(区),给予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各市、县(区)也要分别建好1—2个示范点,以点带面,有序有力推进“四社联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