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部门联合发文 推动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提速
为深入贯彻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推动银发经济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近日,陕西省民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陕西省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2025年至2030年,在全省范围内系统推进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与认定工作,目标到2030年,实现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全省建成10个以上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将陕西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老年用品创新策源地和银发装备制造供给地。
明确目标路径,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通知》确立了“创新驱动、集群发展、产城融合”的基本原则,旨在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标准建设,形成要素集聚、示范引领、协同发展的银发经济与养老产业发展格局。这不仅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银发经济系列部署的具体落实,更是陕西立足省情、前瞻布局,将养老产业培育为重要产业链的关键举措。
细化认定标准,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产业园建设质量,《通知》详细规定了银发经济产业园的认定要素,涵盖基础建设、分类标准及社会政策支持三大方面。
在基础建设上,要求园区选址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合理,并具备一定的用地、环境、能耗指标空间。产业基础上,明确要求拥有至少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如养老照护、老年医疗、智慧养老、老年用品制造等,并设定了入驻企业数量及年度营业收入门槛(非县域园区不低于5000万元,县域园区不低于3000万元),确保产业集聚度和经济规模。
在分类建设标准上,首次清晰划分了制造类、服务类和融合类三大园区类型。制造类园区强调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服务类园区聚焦养老、健康、文旅、金融等业态深度融合与服务场景开发;融合类园区则致力于构建“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研学用体系,体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理念。
此外,《通知》还强调园区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要求所在地政府出台或计划出台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的实质性扶持政策,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规范认定程序,实施动态精准管理
产业园认定工作将遵循严谨的程序,每年11月10日至25日为申报期,由县区民政部门牵头,经市级部门初审后上报。省级三部门将组织材料审核与专家实地考察,最终研究确定名单并公示、授牌。
对已认定的园区,将实施动态管理,建立产业统计机制,并每两年进行一次复核。对不合格者给予3个月整改期,整改未通过则将撤销认定,确保产业园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水准。
强化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为激励和保障产业园建设,《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认定的产业园将优先纳入省级重点“四个一批”项目库,享受用地、用能、环评等方面的服务保障。省级部门将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园区建设研发中心和产业创新联盟。同时,每年组织银企对接会,建立政府、银行、企业联动机制,并支持园区引进培育专业人才,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凝聚各方合力,共促银发经济繁荣
《通知》最后对各地各部门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审核申报材料,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省民政厅、发改委、工信厅均公布了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畅通政策咨询渠道。
随着相关附件《陕西省银发经济产业园认定要素表》和《建设方案参考提纲》的同步下发,陕西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已清晰呈现。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启动,标志着陕西省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挖掘“银色”潜力方面迈出了坚实而创新的步伐,有望为全国银发经济发展贡献“陕西方案”与“陕西智慧”。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