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产业园:陕西打造老龄产业新高地的战略布局

银发经济产业园:陕西打造老龄产业新高地的战略布局

时间: 2025-11-13 15:19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发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5年10月,陕西省民政厅、发改委、工信厅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陕西省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省建成10个以上具有地域特色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区,推动陕西成为“老年用品创新策源地”和“银发装备制造供给地”。这一文件的出台,不仅是陕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行动,更是对国家养老产业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与落地实践。

国家战略引领,银发经济迎来政策风口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与银发经济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银发经济集聚化发展”“建设一批银发经济产业园区”。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养老服务的民生属性,更强调了其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价值。

在此背景下,陕西作为西部人口大省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加快发展银发经济既是责任所在,也是发展所需。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陕西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过22.4%,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如何将“养老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成为陕西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

陕西路径:从“分散发展”到“集群引领”

《通知》明确提出“创新驱动、集群发展、产城融合”三大原则,标志着陕西银发经济发展从过去零散化、碎片化的发展模式,向系统化、园区化、集群化方向转型。文件对产业园的认定标准、建设类型、申报程序、政策支持等作出了细致规定,体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导向性。

在认定要素方面,陕西不仅关注硬件基础如选址、用地、设施,更强调产业集聚度、运营能力与社会效益。例如,要求园区拥有至少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入驻或意向签约企业不少于5户,营收指标分县域与非县域设定,既体现差异化,也确保质量门槛。

在分类建设上,文件将园区分为制造类、服务类、融合类三类,反映出陕西在推动银发经济“全链条发展”上的战略考量。制造类园区注重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服务类园区强调业态融合与服务能力,融合类园区则推动“制造+服务”一体化,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生态。这种分类指导的方式,有助于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精准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政策协同与制度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通知》在政策支持方面提出多项具体措施,包括优先纳入省级“四个一批”项目库、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支持建设研发中心和产业创新联盟等。这些政策不仅覆盖用地、用能、环评等传统要素,还涉及金融、科技、人才等软性支撑,形成多维保障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陕西建立了“动态管理+定期复核”机制,对园区实行“能进能出”的管理模式,既激励园区持续提升发展质量,也防止“重认定、轻运营”的现象。此外,每年组织银企对接、推动政府—银行—企业联动等做法,体现出陕西在构建银发经济产业生态上的系统思维。

尽管政策框架已基本建立,但陕西在推进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关中、陕北、陕南在产业基础、财政能力、老龄化程度上存在差异,如何实现均衡发展仍需探索。二是企业培育与引进难度大。银发经济领域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弱、融资难等问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尚未完全显现。三是人才短板突出。养老护理、康复辅具研发、健康管理等领域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制约产业升级。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院长翟绍果表示。

为此,翟绍果建议,陕西在下一步推进中需强化区域协同,鼓励各地围绕“一园一特色”定位,发展适应当地资源与市场需求的银发产业集群;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推动产教融合,支持高校、职校开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构建“人才培养—就业引导—职业晋升”全链条机制。

陕西此次系统推进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不仅是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具体行动,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随着政策逐步落地、园区陆续建成,陕西有望在老年用品制造、智慧养老、康养服务等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为西部乃至全国银发经济发展提供“陕西样本”。

银发经济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必答题”,更是开启“长寿红利”的“金钥匙”。陕西正以产业园为载体,书写从“养老大省”向“银发强省”转型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