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 优化服务 协同创新——陕西省结婚落户“高效办成一件事”便民实践与思考

技术赋能 优化服务 协同创新——陕西省结婚落户“高效办成一件事”便民实践与思考

时间: 2025-11-14 09:21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近年来,陕西省民政厅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抓手,推动全省结婚落户全流程优化,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结婚落户“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民生领域“放管服”改革的缩影,考验的是政府部门的协同能力与服务温度。陕西省的实践表明,只有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打破壁垒、优化流程、创新服务,才能让“人生大事”办得更省心、更顺心。

01
实践经验

  陕西省围绕“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优服务”目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部门协同联动”的服务体系,形成以下实践经验。

  流程“减法”,从“多头跑”到“一窗通办”。打破“婚姻登记在民政、户口迁移找公安、生育登记寻卫生健康”的传统壁垒,推动跨部门业务“串并联”改革。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婚姻登记+户口迁移+生育登记”一窗受理模式,群众只需在政务服务中心婚迁专窗提交一次材料,由窗口工作人员同步完成婚姻登记信息核验、户口迁移、生育登记申请受理,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例如,西安市未央区政务服务中心将婚姻登记窗口与公安户籍窗口相邻设置,群众办完结婚登记后,可直接在同区域提交落户材料,避免跨楼层、跨部门奔波。

  数据“加法”,从拿纸质材料“跑腿”到数据自行“跑路”。强化部门数据共享协同,打通民政婚姻登记系统与公安户籍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婚姻登记信息、户籍信息“实时核验、自动调取”。群众办理结婚落户时,无需再提供纸质婚姻状况证明,通过省政务数据平台,直接调用结婚证、离婚证电子证照即可完成核验。申请时,身份证复印件、户口本原件等重复提交的材料由原来的23项减为10项,压缩57%;办理环节由16个减为4个,压缩75%;跑动次数由8次减为1次,压缩88%;办理时间由20天减至7天,压缩65%。以咸阳市为例,通过“秦务员”APP开通的“结婚落户一件事”功能,群众线上上传材料后,后台24小时内完成预审,预审通过后线下只需10分钟即可办结,线上线下融合率达85%。

  服务“乘法”,从“被动受理”到“主动靠前”。聚焦群众需求优化服务细节,推出三项便民措施。一是事项“一次性告知”。编制《结婚落户办事指南》,明确申请条件、材料清单、办理流程,通过政务大厅公告栏、“秦务员”APP等渠道公开。二是实行“容缺受理”。对非核心材料缺失的情况,允许群众承诺后先行办理,后续通过线上补传。三是开辟特殊群体“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其中,汉中市组织“流动政务服务车”进村入户为民服务,现场办理结婚登记与户口迁移的预审预约,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02
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

  尽管陕西省结婚落户“高效办成一件事”取得明显成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堵点难点,制约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数据共享存在壁垒,协同深度不足。部门数据共享仍停留在基础信息核验层面,深层次协同存在障碍。一是部分地市民政婚姻登记系统与公安户籍系统未实现全量数据互通,老旧系统改造滞后,导致跨地市婚姻信息核验存在延迟。二是房产信息、社保信息等关联数据未完全纳入共享范围,对于“凭结婚证在配偶房产所在地落户”的情况,仍需群众额外提供房产证原件,数据“多跑路”的优势未充分发挥。三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不完善,个别部门因担心数据泄露,对敏感信息共享持谨慎态度,影响协同效率。

  基层执行存在温差,标准不够统一。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务服务基础不同,政策落地效果存在差异。一是城乡服务能力不均衡,城市政务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完善、人员专业化程度高,而农村地区便民服务中心常因人员兼职、设备老化,导致线上预审、数据核验等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部分乡镇仍依赖“手工审批+纸质流转”。二是政策解读存在偏差,出现“过度容缺导致后期补材料困难”或“不敢容缺导致群众多跑腿”的情况。三是考核机制不完善,当前考核多侧重办理时限压缩率、线上办理率等量化指标,对群众实际体验,如材料重复提交率、咨询回复满意度等关注不足,导致部分地区存在重指标、轻服务倾向。

  特殊场景应对能力不足,精准服务有短板。面对复杂情形时,现有流程适配性较弱。一是跨省结婚落户办理仍较繁琐,对于一方为省外户籍的情况,因国家层面婚姻登记系统与地方户籍系统数据互通不畅,需群众回户籍地开具婚姻状况证明或户籍证明,未实现“跨省通办”。二是集体户口、军婚、涉外婚姻等特殊类型落户缺乏专项指引,基层工作人员因办理量少、经验不足,常出现“政策理解偏差―群众反复咨询―办理周期延长”的循环。三是群众政策知晓度不高,部分群众仍存在“先办结婚登记、再跑派出所落户”的传统认知,对“一窗通办”、“线上预审”等新举措了解不足,导致改革红利未被充分感知。

03
思考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数据协同、基层赋能、场景适配三个维度发力,让“高效办成一件事”更精准、更贴心。

  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全链条”共享体系。一是强化省级统筹。加快推进省级政务数据平台建设,明确民政、公安、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的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打通婚姻登记、户籍、房产等核心数据接口,实现“一次采集、多方使用”。二是拓展数据应用场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试点“婚姻登记+社保转移”、“户口迁移+医保参保地变更”等关联服务,让数据共享延伸至民生服务全链条。三是完善数据安全机制。建立“数据脱敏+权限管理+全程溯源”的安全体系,明确数据使用边界,消除部门共享顾虑。

  统一执行标准,夯实“全层级”服务基础。一方面,推进服务标准化。编制《陕西省结婚落户“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方案》,统一受理条件、材料清单、审批流程、容缺范围,确保“全省一盘棋”。另一方面,强化基层能力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偏远县(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硬件投入,实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线上核验设备全覆盖”。开展基层工作人员轮训,通过“政策解读+案例教学+实操考核”提升业务能力,确保政策执行“不跑偏、不走样”。

  聚焦特殊场景,提升“全周期”服务精度。一是针对跨省结婚落户情形,积极对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婚姻登记信息、户籍信息全国范围内实时共享、跨省通办,探索“跨省材料线上补传、属地窗口代为核验”模式,减少群众跨省奔波之劳。二是针对集体户口等特殊情形,编制《特殊类型结婚落户指引手册》,明确材料要求、办理渠道、咨询电话,在政务大厅设立“特殊场景专窗”提供精准服务。三是加强政策宣传,利用社区公告栏、短视频平台、政务服务热线等渠道,通过情景短剧、问答清单等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流程和优势,提高群众知晓度和使用率。

  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全流程”监督评估。建立“群众评价+动态优化”机制,通过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定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办理效率、服务态度的反馈,每月梳理高频问题并推动整改;将“群众实际跑动次数”、“材料重复提交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真正以群众获得感衡量改革成效。

  未来,还需进一步聚焦“数据通、标准统、服务精”,推动改革从“能办”向“好办、快办、满意办”升级,让便民举措真正落地见效,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