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快报: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农村精准扶贫 扶贫先扶智 ?治贫先治愚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到2020年,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既定目标,也是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的庄严承诺。
在农村,教育落后、留守儿童缺少精神关爱和文化匮乏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的障碍之一。如何克服?谁来出力?需要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们依据大量的调研情况,纷纷集智支招。
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摆脱贫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适的职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路径。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主张,让农村贫困者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
“去年4月,我在湖南省一个村子里调研,听说一家贫困户要把家里的小儿子送到外地学习理发,需要三年时间。但是学习过程中没有收入,即便学成之后回家开理发店,能不能成功都是未知数。当时我就想,如果这个孩子能在村里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一门专业,再找一份工作,也许会是个更好的选择。”朱永新认为。
在对10个省份进行调研后,民进中央把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农村扶贫的供给侧改革上,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在调研中,民进中央发现,职业教育在农村的脱贫攻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朱永新举例:“比如,湖南省的‘一家一工程’就是让一个贫困家庭的一个孩子去读中等职业教育,然后帮助他找到工作,可以部分改善这个家庭的贫穷状况。一般来说,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孩子就业之后,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基本解决了贫困问题。”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大力实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即统筹扶贫资金,通过职业学校给学位、企业给岗位、财政综合保障“三管齐下”来吸引学生;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把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为扶持的重点因素;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鼓励多种主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实施“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破除政策障碍,放宽产业发达地区、用工紧缺地区、中职教育发达地区的招生限制,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建立中职教育资助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即学生到哪里就读,就把经费转移到哪里。
留住爱 守住心 让留守儿童温暖成长
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是脱贫攻坚的一个痛点,近年来,几次留守儿童极端事件的发生已经为社会敲响了警钟。
全国政协委员王名表示,贫困地区儿童是贫困地区的未来,贫困地区儿童基本福利的不足和福利递送体系的缺位,为这些地区脱贫增加了难度。在慈善法已经公布实施的大背景下,建立贫困地区儿童福利递送体系具有紧迫性。
根据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应“强化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同时应“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贫困地区,社会组织已经参与到儿童福利递送体系之中,以多元主体共治的方式为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递送福利。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5年10月启动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童伴计划,旨在建立留守儿童监护网络,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及农村贫困地区儿童福利递送的有效途径。
王名主张建立贫困地区县级多元主体共治机制,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根据“童伴计划”在四川省7市10县100个村开展的试点项目实施经验来看,县级职能部门与群团组织联席会议的出现避免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行政格局,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能通力协作,各级团委组织又凭借其吸纳了大量年轻优秀干部所展现出的工作灵活性与能动性,牵头建立了儿童福利递送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共治机制,有效提高了涉及儿童福利递送的行政效率。在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背景下,这种能使群团组织发挥优势的县级联席会议可被视作群团组织改革的重要出口。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扶贫
全国政协委员韩必省今年关注的是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他认为,推动文化扶贫不仅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保障。
当前,一些贫困地区居民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而当地的公共文化机构忽视地域性特点,提供的文化产品针对性不强,还有许多地方的服务手段仅限于提供文化书籍,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尤其是面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这些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严重不足。
“我建议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扶贫的积极性。” 韩必省表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大力倡导民营企业扶贫,广泛动员个人扶贫,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水平。探索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文化政策,拓宽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途径,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赞助、免费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
韩必省还建议,推动文化产业扶贫,增强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扶贫的实效。根据贫困地区特有民族、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以特色文化为引领,打造当地特有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增强贫困地区文化氛围,提供有助于公共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加当地群众收入,扩大就业,缩小贫困差距,从而有效实现脱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