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夕阳红 ?托起三秦老人的幸福 ——陕西省养老服务业成为民政事业发展新动力
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近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行普惠型老年优待为重点,着力保基本、抓示范、建机制,落实各项配套扶持政策,养老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为重点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今年初,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对全国6省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表彰。根据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城乡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数量及覆盖率等指标,陕西省获表彰。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近年来陕西养老服务业的飞速发展。
发展养老事业 政府主导强势推进
每天早上,84岁的沈如林都会携78岁的老伴缓步走过一段不太长的路,来到西安市文艺路环南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对于老两口而言,来这里度过充实的一天,“如同年轻人‘上班’一样。”该中心辐射半径3公里,服务周围社区7000多户、1万多名老人。自从入住中心,85岁的李福财老人逐渐变得开朗,经常与老伙计一起聊天、下棋,生活安逸。儿孙对老人生活中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和覆盖面的大小决定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截至2016年底,我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9263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34张;共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83个,县级养老机构覆盖率达73.8%,县级农村中心敬老院已实现全覆盖。
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陕西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规政策保障,确保养老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
针对“城乡、区域养老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的短板,省民政厅在对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还为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进入老年的优抚对象等特殊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
加大财政投入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2011年-2016年,中央、陕西省共下达财政资金12.9亿元,省级财政为70岁以上老年人配套发放高龄补贴33亿元,福利彩票公益金累计投入15亿元,全力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陕西积极鼓励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对新建和改扩建民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一次性分别补助3000元和2000元,省级财政也累计下达建设补助经费1794万元,支持59个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陕西省民政厅还引进省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并通过民间资本投入或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在建或立项养老服务项目62个,投入资金280亿元。
3月14日,呼救信号在瑞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后台终端突然出现,显示西安市某小区居民家中有紧急情况发生。公司立即派出应急小组前往,将摔伤老人第一时间送至医院就诊。公司负责人张婷介绍说,北京公司总部2015年在陕西设立养老服务公司以来,用户数量一直呈现井喷式增长,仅在环南路社区就有800多名用户。“我们正计划在西安各个社区建设更多的服务站,从目前不断增长的业务量来看,我们对养老服务产业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目前,陕西民办养老机构已发展至273个。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钞秋玲认为,将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结合起来,可以使家庭养老压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劳动收入。
注重典型引路 注入发展新动能
2012年,西安市三桥老年公寓与附近医院成立联合门诊部,成为西安市首家医养结合单位。目前,陕西省已有620家养老服务机构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有63家养老院、医院融合开展养老业务,并选出35家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试点。2016年,陕西省又选出50个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50个示范性农村互助幸福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并下拨以奖代补资金3873万元,支持试点工作,培树典型。
此外,西安市碑林区创立“互联网+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为代表的信息化养老模式;宝鸡、铜川、汉中等市建成运营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0个;西安、咸阳、铜川3市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将城镇“三无”人员等六类对象纳入政府补贴购买养老服务范围;安康市连续三年将“加强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对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培育民办养老机构13家……
前不久召开的陕西省养老服务业现场推进会明确提出,今年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用地保障等各项优惠政策将相继出台,为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